随着近年来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推进,政治学研究迎来了新的重大切入点。多位学者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政治学发展正在进入新时期。
改革实践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诸如成本、效益、边际等经济学概念,频繁出现于经济学、政治学、新闻学等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内。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云骏介绍,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第一次把“社会组织改革”纳入到行政体制改革的框架。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推向社会、行政、政治层面。在这个过程中,诸如“治理”理念等政治学的话语、理念,将走向逐步上升的势头。“政治学话语分量逐步加重,正进入到主流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王云骏说,政治学研究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周光辉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当下的中国改革实践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经验素材。“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则为法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大历史机遇;当前,从政府层面的行政改革,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无疑为政治学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房宁提到,或许,未来随着政治学研究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相互促进,政治学的学科知识也会更多地进入到执政领域。
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逐渐分离
政治学在学科组成上包括政治哲学、政治科学两个层面。房宁介绍,政治哲学是对政治进行价值层面的研究,而政治科学则是研究政治行动的成本、条件、时机的学问,更多致力于对政治现象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主要依据的是政治科学层面的知识。“通俗来讲,政治哲学是研究理对不对,政治科学是研究事成不成。”在研究方法上,政治哲学使用演绎法,而政治科学则使用归纳法。房宁解释:“政治哲学是将问题抽象化,而政治科学采用分析的方法。”
房宁认为,如今在政治哲学层面对中国经验的讨论已经相当成熟,当务之急是推进政治科学层面的研究,找出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法。他进一步谈到,在政治科学视野下,一个方案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问题解决过程也分步骤。“例如,实现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很多对策未必都能按照理想状态实施,其间需要诸多权衡与妥协。这正是政治科学精细化的体现。”
政治学学者转变研究角度
“国家”是政治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国家治理”理念正在成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关键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肖滨认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政府与中国政治,有别于以往政治学研究将西方政治学概念作为把握、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分析框架。国家治理的研究角度更贴近当代中国政府的实际运作,使得政治学研究能够更加扎根本土,更加接地气,更多地回应现实问题。”在他看来,中国政治学者应该依据中国经验、本土实际,概括、提炼中国政治学的新概念,创新政治理论、政治命题。
周光辉认为,向世界解释中国的发展,让中国政治学在世界政治学舞台发出声音,都需要政治学者改变过去从概念、原则出发的研究角度,转向研究中国问题、中国经验。“中国政治学在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已经经历了教科书体系建构阶段、学科知识体系建构阶段。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范式需要从‘知识建构’向研究重大问题的‘问题导向’转型。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议题,为政治学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