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全会提出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强调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要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针对全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领导的新论述、新观点,本报记者走访了理论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在基层组织工作一线的领导干部,从多个角度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以帮助大家加深理解。
1.佟玉华:领导干部要做推进依法治国的表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在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佟玉华看来,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要求国家政治和经济的运行、社会各方面活动的展开都要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干预和阻碍,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要求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正如古人所云:“官者,民之表也。为官不善,何以导民向善?官风不正,何以正民风? ”
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佟玉华认为,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敬畏法律,培育法治信仰。法律如果不被信仰,将形同虚设。所谓法治信仰是指主体对法律的崇敬和敬畏心理,从而最终转化为对法律的遵守和对法治理想的执著追求。当然,强调领导干部敬畏法律,并非就让领导干部畏首畏尾,无为而治,做“太平官”,而是要认识到公共意志和客观规律不可违背、党纪国法不容践踏,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工作心态,才能无愧于人民。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大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辉说。
辽宁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孙庆国认为,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是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需要加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训练。
佟玉华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地位、作用、影响,自觉带头学法遵法守法,无条件地遵守法律,不搞特权,不搞例外,要熟练地掌握履行领导职责所必需的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作者系辽宁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2.谢晓娟: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决定》指出,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辽宁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邓泉国认为,党员干部要树立尊崇法治的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 ”信仰法律会树立法治权威,有了法治权威,法律才会被信仰。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多点儿法治观念,少点儿特权意识,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自觉尊崇,让法律成为自己的信仰。不仅仅自己要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还要对法律进行宣传教育,带动全民守法、信仰法律。
佟玉华认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职能力,应熟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在应对人民群众各种诉求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时,要注重运用法治手段,确保解决办法和处理结果经得起实践检验,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邓泉国说,思维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逐步提高对法治的认识,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认知,善于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党员干部应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员干部培训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广大干部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判断、出措施,破解改革中的各种难题。 “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解决问题时有法律的严格遵照法律规定,没有法律的,应从立法的宗旨、原则出发去做事。同时善于总结经验,从个案中探索出实用管用的、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手段和方式。 ”邓泉国说。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邓泉国说,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依法治国,不仅要讲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还要有守护法治的定力。如果没有坚守法治的定力,没有秉公执法的职业道德,是抵不住诱惑、抗不住干扰的。这就要求公务员要带头严格执法,站稳脚跟,挺直脊梁,秉公执法,依法办事,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要求领导干部要强化制度观念,规范权力运行,以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的模范行动,领导和带动全体党员遵规守纪、依章办事。 ”大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辉说。
(作者系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3.邓泉国:坚持运用党内法规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决定》指出,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更要求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建设党,这也是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大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辉认为,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必须通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用配套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大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保证。
党的纪律是党内规矩。马辉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的要求,坚持自上而下改革和自下而上探索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立废并举,突出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着力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管理监督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和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制度的制定要以党章为总遵循、总规矩,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协调、相一致,确保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在统一,努力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的建设法规制度体系。
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吴兴彬认为,要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规则意识、制度意识,应当在干部培训中增加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党内法规的学习。同时要完善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项制度规定,着力整治各种特权行为。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坚持不懈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的原则,以铁的纪律抓好制度的执行,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做选择、一抓到底。
“监督机制是制度执行的重要保障。要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用监督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违反制度规定‘踩红线’、‘越雷区’的要‘零容忍’,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确保制度出台一个就执行落实好一个,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努力形成制度治党的新常态。 ”马辉说。
(作者系辽宁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4.孙庆国:把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
《决定》指出,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把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党员干部自觉树立法治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有利于形成正确用人导向,打造高法治素养的干部队伍;有益于深入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推动全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
辽宁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孙庆国认为,把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是要把干部学法守法用法情况纳入考察干部的指标体系之中,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考察干部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一是考察党员干部学习宪法、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业务相关法律的情况;二是考察领导干部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程序开展重大行政决策的情况;三是考察国家机关干部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以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情况;四是考察领导干部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自觉接受内外监督等情况;五是考察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党规党纪、依纪依法反对和克服“四风”等情况。
佟玉华说,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简言之,就是行政机关自身的设立、行政机关的运行都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并遵守相应程序,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监督,违法行政应承担法定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依法运用手中的权力,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孙庆国认为,把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需要采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方便管用的考察办法,以适应依法办事属于底线要求且难以量化的特点。考察干部是不是依法办事,既要通过正向测评考察干部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情况,又要通过反向测评考察领导干部违法办事、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情况;既要看干部在8小时内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也要看干部在8小时之外模范遵守宪法法律、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表现;既要让组工部门和所在单位发挥考察干部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听取社区、邻里、服务对象、公众、征信机构等主体的意见,实现对党员干部依法办事的360度考察;既要将依法办事指标放在考察干部德、能、勤、绩、廉的大系统中,也要适当增加权重系数,以凸显其导向作用。
把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需要拓宽考察结果使用渠道,让依法办事考察在干部评价、选拔、任用、交流、监督等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
“把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考察结果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同时要把依法办事考察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与干部惩戒挂钩,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并且依法依规追究相应责任。 ”孙庆国说。(作者系辽宁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教授)
5.马辉: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
《决定》提出要“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这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基础。党的基层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贯彻者和实施者,是连接党中央与人民的纽带,是党在基层的直接代言人。可以说,普通群众正是通过基层干部的言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形成对党的朴素情感,树立对党的执政为民的信心。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谢晓娟认为,基层干部能否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执政为民的意识,不仅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能否落实到位、能否贯彻到底,也关系到党在群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因此,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就显得更加重要。
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干部忽视了自我的理想信念教育,由于权力监管的缺失,也由于封建意识的遗存,一些基层干部无视法律规定,藐视法律权威,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也损害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当前,加强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主动自觉地接受监督,树立法治为民的意识,显得尤为迫切。
谢晓娟认为,首先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教育基层干部树立法治观念。要通过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得基层干部首先懂法,及时了解和熟知国家对法律体系作出的新调整,国家出台了哪些新法律。在法治建设时代,基层干部尤其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法盲。其次要通过权力制约和监督培养法治意识。通过人大、政协等机构,通过党内法规、通过国家的法律规定、社会舆论、新媒体等,强化对基层干部的权力监督,使得基层干部敬仰法律的地位、畏惧法律的权威,并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工作中不越界,不过界,有所为,有所不为。权力制约和权力监督是以刚性约束的形式迫使基层干部树立法治意识。
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建设。 “要通过长期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符合现代国家特征的法治文化。从目前来说,要打破拉帮结派的‘小圈子文化’、沾亲带故的‘熟人文化’、官商勾结的‘庸俗文化’,打破在利益分配和干部使用方面的任人唯亲,破解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人情网,营造人格独立、人人平等的公民文化,形成公开竞争、合作共赢的官场文化,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邻里文化,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基层干部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识,公开公平的竞争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民意识。 ”谢晓娟说。
(作者系大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6.吴兴彬:强化选人用人的法治思维
选人用人权是党最重要的执政权,在选人用人中强化法治思维,是依法执政的内在要求,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选择。
吴兴彬认为,与法治思维所对立的是人治思维、特权思维。当前,用“人治”思维、“特权”思维和“异化”的法治思维选人用人的现象,在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意识深处、地区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要防止把用人权异化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工具,就要强化选人用人的法治思维,让选人用人走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全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在价值追求上要体现公平、正义。吴兴彬说,公道正派是组织路线的价值规范,是组织部门的永恒主题,二者在终极目标上具有同向性,在终极价值上具有同质性。因此在选任干部时,要保证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正。在导向上,要大力宣扬好干部标准,使其深入人心,让标准成为第一个“守门员”;在考察上,既看显绩更重潜绩,看GDP又不唯GDP,既重群众公论,又要防止把“知情人的意见”淹没在“不知情人的意见”中。通过公正识人、公平用人,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从而为各级干部带来更多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吴兴彬认为,在保障层面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用好考核“指挥棒”,以此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法治生态和法治环境。 “徒法不足以自行”,党内法规的生命通过程序的形式得以延续。因此选拔任用干部时,要严格遵守干部选用程序,组织程序要走好、走稳。在监督上,要以公开促公正,该公开的一定要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建议权得到落实;在环节上,无论是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还是讨论决定,都要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环环紧扣,前后关联,防止把干部选用程序当作“变形金刚”或“橡皮泥”,维护干部选任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