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吴江实践与探索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活力需要基层的创新

 时间:2014-11-15 16:29:00 |  张晓山等 | 字体:【 】| 阅读: 1140

编者按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2013年12月,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战略部署。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点要求。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一年来,“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重要论断,通过专家的解析、媒体的报道,已经为人们耳熟能详。

近日,光明日报编辑部与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与探索:吴江的启示”研讨会,邀请相关专家集聚吴江,就新型城镇化在实践与探索中涉及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生态文明、文化保护传承以及重塑乡村文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吴江实践与探索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活力需要基层的创新

吴江太湖新城

吴江实践与探索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活力需要基层的创新

同里古镇

以多种视角关注城镇化发展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光明网总裁 陆先高

吴江实践与探索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活力需要基层的创新

《光明日报》一直非常重视对新型城镇化的宣传报道,我们的宣传报道主要聚焦在几个方面:一是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考,包括关注城市群发展、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等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二是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民生热点,如就地城镇化、棚户区改造等;三是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动实践。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外出务工潮涌动,农村精英流失,人去地荒,空壳化态势明显。在农村日益荒芜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文化记忆的断裂。为此,我们专门策划推出了“新乡贤·新乡村”系列报道。通过报道深入挖掘各地传承乡贤文化的故事和经验,阐释了乡贤对重构乡村文化、创新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继承弘扬乡贤文化对传播和滋养主流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报道反响强烈,刘奇葆同志看后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研究发扬和培育“乡贤文化”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乡贤文化中的人文道德力量在地方具有重要影响,对传播和滋养主流价值观定然有益。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项重要战略。今后,《光明日报》将继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关注新型城镇化,关注吴江发展。

文化生态保护依赖于“文化自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高丙中

吴江实践与探索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活力需要基层的创新

吴江提出建立“乡土文化生态保护区”,在镇这一级做文化生态保护,在全国来说都虽不多见,但也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小城镇作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没有这个“文化自觉”的认同,就会容易造成传统文化的破坏。

古镇古村是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最好载体,吴江存有江南较大的古镇群落。在修复古镇时,吴江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尊重古镇原有的历史,保留旧宅旧屋的原貌。同时,让原住居民继续生活在古镇里,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状态,并通过发展旅游业,为小城镇注入了发展活力。建议吴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自然村和集居点比较集中的地方,在体现吴江乡土文化比较典型的地方,可以考虑建立“乡土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建立政策、资金扶持等方式来进一步推动吴江乡土文化的保护。继续将文化和非遗保护置于重要位置,合理发展旅游业,建立“传承人制度”保护非遗,开展非遗进校园,解决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断层问题,留住文化的种子。

吴江是费孝通先生的家乡,也是他成名作《江村经济》的资料来源地。用费先生的文化自觉概念探讨吴江的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希望这个理念能对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新的作用,实现费先生的愿望,恢复江南水乡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城镇化的生命力在于产业发展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张晓山

吴江实践与探索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活力需要基层的创新

城镇化首先是产业的发展,要发展有效益、有需求、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能为进城的农民创造有保障的、长久的就业机会,最终,政府能有经济总量和税收的增长,农民工也能有收入。产业发展导致人口的集聚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也为吸引社会资本发展当地第三产业创造了条件,三产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并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城镇化就有生命力和底蕴,才会是一个良性循环。

产业如何发展?用什么方式来布局?如何吸引资源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吴江从早年的“一镇一品”的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到优化产业区域化布局,扶持和培育产业集群,现在又进化为以产业振兴计划为支撑,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着力发展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环保产业,逐步建立绿色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土地制度创新是吴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吴江通过“三置换”(换股、换房、换保障)等举措来探索土地利用收益的共享机制;通过制度创新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在镇村规划时留出10%的比例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留用地,用于发展物业;对宅基地置换后新增的土地,通过市场化运转,收益归集体、农民按股分红。通过制度创新,协调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最终建立一个政府、企业和农民合作共赢的机制。

吴江的城镇化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是产业发展要尊重客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沿革,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二是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改革,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三是通过城乡规划一体化,来统筹新型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协调发展;四是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和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五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融资体制。

“惠农富农”是城镇化的发展主线

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温波

吴江实践与探索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活力需要基层的创新

根据中央的精神,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惠农富农”。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吴江无论是在城乡规划,还是在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乡村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以不损害农民的利益为前提,都紧紧抓住“惠农富农”这一核心。因而,“惠农富农”成为贯穿吴江城镇化发展自始至终的主线。

吴江新型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可总结如下:一是坚持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户籍、土地、资金保障、社会保障、财政支持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二是坚持富民优先,公平共享,通过“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等举措保障农民利益,通过构建社会保障城乡并轨、文化服务体系的“城乡联动”、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一体,来推动公共服务城乡居民的公平共享;三是坚持城乡统筹,同步发展。坚持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四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产业集聚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采用“组团式、片区化、多层级”的城镇发展格局构建城乡“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五是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资源匮乏、村民居住分散、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被撤并老镇区功能弱化、村落布局与风貌凌乱等问题,也制约着吴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吴江如何突破这些难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强化“组团式、片区化、多层级”的城镇发展格局;二是继续推进现有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四是加强吴江生态文明建设,重现江南水乡原有风貌;五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进一步均等化;六是加强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走出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区长 沈国芳

吴江实践与探索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活力需要基层的创新

加快新型城镇化,既是当前学术界研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重点探索和加快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吴江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家乡,也是他进行小城镇课题研究的发源地和样本区。近年来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心的吴江,一直循着费老的指引方向在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08年,吴江随苏州城区一起被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09年,吴江提出了建设“乐居吴江”的战略目标,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力度和速度,以城带乡,城镇化率达到了65%;2014年3月,吴江随苏州一起晋升为城乡一体化的国家级试点地区。

当前,吴江正按照建设“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这一“四新”发展定位,提速提质推进城镇化,进一步强化确立“一个中心主城区、两个城市副中心、四个中心镇”的城镇发展格局,提升城镇功能和集聚度,扩大辐射力和带动力。进一步优化了镇村布局,按照重点村、特色村、一般村的发展定位,以“集、富、美”为抓手,全面推动美丽镇村建设,增强村级经济实力,让农村居民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现代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力促吴江新四化融合共进。

以技术创新引领城镇布局与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丁元竹

吴江实践与探索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活力需要基层的创新

20世纪90年代,我跟费孝通先生来吴江考察时,他就多次对我说,我们研究是走在实践后面的,地方和老百姓一直走在实践的前面,我们只是在追赶“实践”。

看吴江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我觉得有三个特点,在坚守的基础上创新,在固本的基础上发展,以制度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经济成为创新型经济的主要形态和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以物联网和人联网为基础,重新布局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城镇化格局,将是长江经济带建设担负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面对国际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依靠“苏南模式”崛起的吴江,主动求变。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把“城”与“乡”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始终把人的发展摆在首位,从保障城乡居民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出发,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吴江要把“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制造”与“智能生活”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社会分工、生产组织结构、消费模式、居住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等,并在新的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不再重复“资源消耗+牺牲环境”的道路,超越“自然资源+传统机器大生产”的思维模式,走出“利益个体+公地悲剧”的发展格局,踏踏实实走出一条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始终站在中国小城镇发展的“塔尖”上。

城镇化转型的主题是创新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研究中心研究员 范毅

吴江实践与探索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活力需要基层的创新

吴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处在“塔尖”位置,这个塔尖能反映小城镇建设的全貌。吴江是研究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最好样本。吴江城镇化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放权让利,激发基层发展活力。二是市场导向,夯实城镇化产业基础。三是改革创新,打造城镇化持续动力。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从人的角度谈城镇化,就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如何让农民进入到城镇,并能够在城市平等体面地生活下去;二是要让现有的城镇居民能够生活得更加美好,这涉及城镇发展问题。要让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优美等。

目前,吴江的城镇化已进入成熟期,发展面临转型。转型时期,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未来吴江创新能力应该集中在创新和创意的制造转化方面。强调制造能力,低成本的优势就要长期保持。促进转型,吴江要走创新驱动和低成本发展这一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创新是升级转型的动力,低成本是优势所在。

就下一步吴江城镇化发展如何保持低成本优势,我提几点想法: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发展机会均等;二是做精主城区,建设紧凑型城市,用智慧城市的理念管理城市,推进生态城市建设,让城市生活更加方便;三是放活小城镇,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方面进行探索;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城乡一体化是要把城乡融入一个发展体系。城与乡之间,能够实现一张一弛的生活转化才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所在。

在“人文城市”战略下建设新型城镇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士林

吴江实践与探索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活力需要基层的创新

在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后,吴江的下一步怎么走?我个人认为,要做好吴江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规划,一是要研究城市文明的普遍规律,二是要研究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方向,三是要回到费孝通的理念,特别是他晚年提出的“高层次的超过一般的物质的生活”。

纵观城市文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纵观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政治型城市化、经济型城市化、人文城市建设。

早在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就提出,“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吃饱穿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art,也就是艺术……这是高层次的超过一般的物质的生活,也是人类今后前进的方向”。这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价值理念。目前,“人文城市”已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主题及前进方向,即城市发展的目的,不单是人口增加,也不单是财富聚集,而在于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

在“文化强国”和“人文城市”两大国家战略框架下,吴江要想在新型城镇化中再次“成为塔尖”,应转变发展观念并做好顶层设计,把“高层次的超过一般的物质的生活”作为吴江城镇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方向,把近年来不够自觉、不够系统、不够长远的文化建设集聚起来,充分发挥自身在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区域文化资源上的优势,探索并走出一条“人文城市建设的吴江模式”。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