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习氏治国理政”的新态势
“新常态”,可谓当下中国最热的一个关键词。自习近平主席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之后,“新常态”已从经济发展态势的初始定义,扩展到了政治、改革、反腐、外交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等领域,被有些学者称为“不拘常例、不违常情”的“习氏治国理政”的新态势。
何谓“新常态”?顾名思义,它是相对于旧常态、非常态而言的,指新发生的不同以往、相对稳定的形态。有专家考证,“新常态”是从西方词汇翻译过来的,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总裁埃里安提出,是对前些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缓慢恢复状态的一种描述和预测。我们不必拘泥于这种学究式的考据,即便是舶来之词,应用于中国当前实际也并非是简单移植,而是与西方语境有着根本不同,具有本土化、时代化的内涵,更加凸显其“中国意义”。
“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番杨柳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确实出现了一系列带有“习氏风格”的新变化、新气象:不追求粗放的高增长,向结构“换挡”、产品“升级”要效益,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敢啃硬骨头、过险滩,全面深化改革扬帆推进,正在成为改革的新常态;标本兼治,“老虎”“苍蝇”一起打,正在成为反腐的新常态;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正在成为作风建设的新常态;军队一切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用力,正在成为军队建设的新常态;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新常态,是一种“活力之态”“优质之态”“进步之态”。由习以为常的旧常态转向新风扑面的新常态,不会只是一两年、三五年的短暂调整,而是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全领域、全时段的一种“长常之态”“发展之态”“时代之态”。
新常态来了,我们怎么办?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当下中国新常态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自觉从思想和行动上适应新常态、习惯新常态、维护新常态、发展新常态,是深入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课题,也是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常态是适应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一种新的社会意识、社会状态,不应从宗教和人的头脑中,而应当从它“所处的世纪”和现实生活中去探寻。新常态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特征,同样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习主席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一重要论断可以说是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安邦实践的政治定位。“新的历史特点”,新就新在我们党开启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与我们党过去领导开展的伟大斗争相比,当今的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发展进程,同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密切关联,同人类发展方式大转型密切关联,同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密切关联。我们正在进行的新的伟大斗争,是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社会转型和体制变革。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进行的伟大斗争,必然呈现出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常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束缚,还是突破利益藩篱;无论是清除体制性障碍,还是破解政策性难题;无论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还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都存在着相关掣肘因素,都需要通过相应内容、相应方式的斗争,由旧常态向新常态转轨来完成。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意味着坚持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以超乎寻常的思路举措,培育、维护、发展新常态,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如果说“新的历史特点”是新常态的基础和前提,新常态则是“新的历史特点”的生发和展现。这种新常态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延续,这也正是习主席在提出“适应新常态”时,同时又提出“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的原因。
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敢于担当、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必然结果
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勇于创新是开创党的各项事业新局面的不竭动力。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多重叠加、积重难返,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利益固化的藩篱羁绊、渎职腐败的愈演愈烈,成了一时难以解决的老常态,以致有人发出“反腐要亡党,不反腐要亡国”的两难嗟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抛弃不合时宜的惯性思维,打破阻碍发展进步的陈规惯例,果断发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声音,真刀真枪反对腐败,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攻坚克难,奋发进取,短短两年时间,我们党和国家、军队各方面工作呈现出风生水起、生机盎然的新常态。这些变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带头解放思想、“敢”字当头,敢于求变、敢于碰硬、敢于亮剑的结果,是坚持思想上与时俱进、发展上稳中求进、作风上断然改进、改革上锐意奋进的结果,是以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党和国家、军队各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出现新气象并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的结果。这些新常态的集中呈现,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军队的历史担当,充分体现了习主席胸怀天下、忧国忧党忧民的精神。
如果说,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习主席治国理政的理论形态,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中国的新常态,就是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实践形态。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常态,深入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会有更深切、更直接的感受,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新常态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治理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旧常态下,由于经济与社会、宏观与微观、行业与行业运行都比较单一,因此,各项政策工具和目标大多是各自匹配、独立实施的。在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宏观、微观的制度基础和运行体制都面临重大调整,与其他领域的关联性、协调性将大大加强,需要配套实施、综合治理。规范治理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进法治建设,使各个治理主体和社会成员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规范自身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实践中推出了一系列确保“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法规制度,逐步形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常态。习主席多次强调,要有法治思维,任何事情都要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真正建设一个法治国家、法治政党、法治社会。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这是第一次以“法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也是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有了法治的护航,社会秩序才有章法,国家稳定才有保障,各项事业才能顺利推进,新常态才能长久保持下去。
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培育良好的公共秩序尤其重要。国家要努力实现政治秩序稳定、经济秩序平稳、社会秩序和谐,就必须通过法治、教育、行政等多种方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维护和发展经济社会的新常态。
新常态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牵引。全面深化改革与新常态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稳定和良好的公共秩序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中国经济社会要适应、保持新常态,最重要的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及其他方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新常态,也是培塑、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一招”。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全面突破,旧常态就难以打破,新常态就难以形成。只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用好政府的调控手段,激活市场的力量,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才能确保由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轨。
应当看到,新常态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恒常之态,而是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活力中保持定力的状态。而实现这种均衡发展进步的新常态,没有切实的全面深化改革措施是难以达到的。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迈向新常态过程中的一系列挑战和风险,必须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坚决打好改革的纵深战、攻坚战。只有不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各个领域的改革,突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陈规旧制,才能为中国发展提供行稳致远的“改革红利”,并通过改革创新来化解新常态下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新常态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重要保证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在新旧社会常态嬗变中进步。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迈向奋斗目标的思维框架和行动逻辑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
新常态最初指的就是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入中高速阶段的一种状态,它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条件。但这种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一国的经济增长不可能以超高的速度永远持续下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经济增速趋缓将不可避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出现了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问题。这种主要依靠拼投资、拼消耗的旧常态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过渡到调结构、降消耗、保民生的升级之路。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必再“纠结”于速度,而是应站在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上,在提质增效、“换挡升级”方面有更多追求。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中国经济需要可持续增长的长跑耐力,而不能是大起大落的短跑爆发力。这种长跑,需要克服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和单靠投资驱动的短期行为,根据自己的体能“调速”,由要素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和创新驱动,形成平衡、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下,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整气血,强筋健骨,速度换挡,动力切换,结构升级,积蓄更强的内生动力,经济增长将更平稳,经济质量将更提升,民生保障将更实惠,从而更有利于抵近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从历史纬度看,国家发展越是处于关键历史阶段,对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轨的要求越高。当前,我国处于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由军事大国走向军事强国的“关键一跃”的历史阶段。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同时也前所未有地面临发展阻力和安全风险,形成和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新常态,对推动综合国力的跃升至关重要。就国防和军队建设而言,在国家安全内涵、外延空前拓展的新形势下,面对国家发展特殊阶段的“安全困境”,破除多年不打仗形成的和平积习,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牢固确立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思想,保持一切工作向能打胜仗聚焦用力的新常态,才能提高部队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实战能力和威慑能力,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作出新贡献。
心态决定状态。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许多惯例都会被打破,许多新规都要重新适应。在新常态下,那种心存侥幸、总想旧态复萌的想法和叶公好龙式的态度,都是不合时宜的。只有自觉在思想观念上“换挡”“升级”,牢固确立与新常态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弃旧图新的心态适应新常态,以勇于担当的精神维护新常态,以奋发进取的韧劲发展新常态,才不会在新常态的运行中脱轨、落伍,才能够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实践中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