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30日,第七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昆明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主办。近百位学者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正确对待历史认知与历史研究问题、跟踪国外马克思主义最新动态等方面议题展开研讨。
提升思政教育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与理论体系的认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围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议题,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进行了阐述。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增进政治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建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当前呈现哲学化倾向,注重概念演绎、学理论证,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提出,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对策研究,构建能够为实务部门提供服务、解决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方面,不仅要增强对内的说服力,也要重视对外的影响力。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友表示,提升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认同增强对外影响力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要强调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二是要强调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三是要强调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认同。
运用唯物史观深入认识党史问题
能否正确对待历史,关系到政党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与国家的治乱。面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与会学者强调,要在世界历史比较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强调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认知与历史研究。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白锡能认为,从世界范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看,美国的新自由主义哄诱和民主输出造成诸多民族国家的矛盾和冲突,彰显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真理性。因此,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是全球化视野下对历史经验的概括。
在会议论文集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武力、王凤环提出,在中共党史研究方面,不少学者忽视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运用唯物史观,可以发现,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完成革命任务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20世纪50年代选择计划经济是为了突破“贫困陷阱”,邓小平在20世纪末对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调整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用唯物史观研究党史,能够解决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问题。
内外因素共同制约马克思主义研究
国外共产党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代金平分析了全球化时代背景和政党内部的质疑对国外一些政党指导思想带来的挑战。他表示,如何看待政党指导思想的现代性,如何通过政党指导思想的民族化、时代化、本土化适应新的形势,如何使政党指导思想反映政治社会发展的需要,都关系到政党的命运。
日本不仅拥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规模最大的共产主义政党,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历史悠久。但目前,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明显后继乏人,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研究阵地的坚守愈发困难,社会各界也对马克思主义加以疏离、排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晓军认为,这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乏启示:一是要关注社会、政治环境变化等外部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影响;二是要重视学术研究与政党理论分离等内部因素对马克思主义力量的削弱;三是要关注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生力量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