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尤其应当重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充分挖掘“民本”思想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整个中国的社会现代化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具体内涵的进程中,必须坚持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的优秀基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民本”思想即是这三方面的一个共通点,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应充分挖掘“民本”思想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优秀基因
中国传统政治智慧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经历了历史检验,是先人国家治理活动的总原则和总方法,表征着先贤在国家治理思想和活动方面所达到的理性高度。以“以民为本”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是中华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国家治理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标记的重要体现。
所谓“民本”思想,主要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政治学说,其核心是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民、取信于民、关心民心向背、把人民视为国家的命脉。我国《尚书·夏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最早有记载的“以民为本”思想。系统的“以民为本”思想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此后绵延不断,为中华民族所信奉,为志士仁人所倡导并传承至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历代统治者在统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民本思想,民众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同情、关心和爱护,民众的主体性在形式上得到一定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作为一种政治智慧,“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式强调“重民、亲民、抚民、恤民、富民”,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但是,透过传统“民本”思想现象可以发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神授君权”“君主民从”为前提,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为统治阶级服务,因此始终无法跳出“君为民主”“君为政本”“以官为本”的窠臼。究其本质,传统“民本”思想只是古代统治阶级为更好地统治民众的工具,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抛开其历史局限性,作为一种国家治理的政治理念,其所蕴含的“亲民、爱民、重民、利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对于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启示。
“民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应有之义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和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的核心理念。
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主体。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态势,而且还是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的主力军,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恩格斯指出:“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力量。毋庸置疑,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以至于新型社会关系的创造、先进理论的创新、精神文明的进步,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推动的结果。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在不断的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这种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其次,人民群众对社会的精神财富的创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科学、文化、艺术成果都是在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的作用在于对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总结。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有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不但成为精神文明日益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许多劳动者也直接参与了精神文明的创造。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革新,整个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都是人民群众共同斗争的结果。纵观历史,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由人民群众推动,如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主义社会等等。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是由于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看来,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民本”思想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国社会当前正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相互交织,社会分化趋势加剧,整个社会呈现出矛盾高发的特征。“民本”思想应该成为解决各种矛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我们党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对这一基本要求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引用名言警句来表达其“民本”思想,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等等。在新形势下,“民本”思想对党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民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力量之源。根植于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克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保证,也必然是我们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取得成功用之不竭的力量之源。
民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解决贪腐问题的利剑。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人民的民主权利尚未完全到位,还存在着主仆关系颠倒、官强民弱的现象。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做到国家行政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还权于民,恢复主仆关系:官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公共权力的受托人,让官员回归“守夜人”角色。
民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导向。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以民意为导向,切实解决好目前在国家治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只有人民群众心中满意、行动拥护,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不断向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才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