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新常态下提高区域发展质量与效益的行动指南

 时间:2014-12-22 15:31:00 |  周民良 | 字体:【 】| 阅读: 126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看,新常态在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也必然在区域层面有所表现。换句话说,经济发展减速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消化期描述的诸多矛盾,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中也将多有反映。因此,区域经济必须适应发展新常态,推出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的一系列具体政策,要在深化区域改革方面有新思维,在重点区域战略推进上有新思路,在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面有新考量。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为来年的工作部署与发展思路定调,其内容与精神也将贯穿到来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引国内外观察家们所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出台了许多新文件、新政策、新思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乃至国内社会大众普遍好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凝聚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下一年度经济发展的精心思考。

区域经济必须适应发展新常态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看,新常态在全国整体经济发展中表现出来,也必然在区域层面有所表现。比如,大部分地区面临较大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发展冷热不均,差异较大;相当多地区存在着投资、消费、出口三方面需求不足的现实,寻求新动力成为各地普遍的政府目标与企业追求;多数地区经济增长还依赖于数量扩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都不是很高,经济转型升级较为缓慢,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环境污染与广大居民对绿水蓝天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APEC蓝”成为不少区域大众的新期待;产能过剩的矛盾在各个地区都有表现,成为经济发展的现实压力。换句话说,经济发展减速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消化期描述的诸多矛盾,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格局中多有反映。

当前,学术界围绕着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还可以较长时期维持7%—8%速度甚至8%以上的速度,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可以支撑较高速度;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曾经有过的高速度已成为过去,因体制机制和内外环境,适当向下修正增长速度不可避免。笔者以为,第二种观点论据可信,举措可行,符合我国发展客观实际。从学术研究角度看,第一种观点属于趋势推断型,就是沿用以往长期变化轨迹对未来经济走向进行趋势性推论;第二种观点属于问题导向型,就是认为庞大的地方债务、比较严重的经济泡沫、较高的经济杠杆支撑、突出的产能过剩、较大的环境压力,都对维持快速经济增长构成现实约束,“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平面扩张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如果不作去杠杆、去产能、去泡沫的努力,过度依赖行政命令推动中高速增长只会带来经济风险进一步放大。问题导向意味着“去问题”、“去隐患”而非留存问题、留存隐患。比如,较大幅度减少质量差的地方投融资平台,也伴随着减少难以监管和非透明的信贷放大效应,意味着以往由投融资平台为杠杆获取的GDP数量减少;在产能过剩下把一些低水平的产业小区逐出园区范围,可能导致地方GDP的减少,但也意味着非正常追逐经济总量为目标的地方财政补贴减少。减少经济风险,等同于经济一定程度减速。

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创新。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看,中央领导集体认可第二种观点。会议文件多处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防范经济风险,意味着“新常态”下发展规律与过去“非常态”下发展规律决然不同。

从逻辑一致性看,中央有关“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总体政策意图,在有关“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结构”部分的论述中充分表现出来。

提高区域发展质量与效益是2015年主旋律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驾驭经济全局、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思维还在于重视实策,与总书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风格一脉相承。阅读以往的政策文件,学者们有时困惑于一些年份频繁换说法,容易在诸如“又快又好”与“又好又快”的文字变动中迷惘甚至纠葛。但近年来观诸区域发展的表述,“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延续了下来,总体区域发展战略也得以顺延,但一些新主张、新观点、新举措不断出现,这在2014年底“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大格局下显得具有新鲜感、现实感和时代感。

第一,在深化区域改革方面有新思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推进区域性改革,“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向跨国一体化方向发展,争取在全球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我们自己国内一些区域之间还互相封锁,还没有发展出高水平的一体化合作,导致资源配置潜力难以市场化发掘,与国际潮流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宜。因而,推出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的一系列具体政策,可以想见会成为2015年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方向。

强调深化规划体制改革,是会议公报的又一个亮点。十余年前,有关部委就提出过深化规划体制改革重大命题,笔者有幸参与研究。此次明确把规划体制改革置于党的重要文件,显然是中央认识到规划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多规合一的方向,就是为了解决以往诸多规划自成体系、缺乏协调、内容冲突、实施困难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规划作为龙头的指导作用。鉴于“十三五”规划已经展开,明确多规合一的改革方向,可以通过市县规划体制改革,提高基层部门间的协作水平,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和冲突。而多规合一还有利于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对预防规划实施中的腐败行为有积极意义。

区域改革新思维,还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新要求。报告既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方面坚持主体功能区定位与发挥自身优势的统一,又强调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制度安排与全过程严格管理的统一。尤其是,文件明确提出,要尊重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最佳答案,就是强调注重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当然,这种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也需符合新常态的要求。

第二,在重点区域战略推进上有新思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履新后,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推动重点区域发展的思路,表现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其中,“一带一路”战略因涉及到亚欧大陆的整个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充分重视。近日,有外媒发表文章提及形象工程,文章作者注意到中国与西方人的思维差距,建言改进的出发点毫无疑问应予肯定。但笔者认为,中国推进三大重点区域战略会避免形象工程。以“一带一路”建设来说,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强调,“一带一路”是长期工程,要做好统筹工作,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但也会在不附加条件下基于银行兴办规律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转。至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广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会以投资、运营、法律、价格、收益等因素为基础,对项目是否具有可投资性进行独立判断。最近有媒体报道,个别沿线国家罗列了许多项目,希望吸引到大规模中国投资。笔者以为,“一带一路”无疑有着无比美好的发展前景。支持“一带一路”宏伟目标实现的,是市场上千千万万个独立决策者。在中国政企关系界定清晰的状况下,有风险无收益的项目,企业自然会回避。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独立主体的自主性,“一带一路”就会在长期建设中成为维护各方参与者利益的合作工程、互利工程、共赢工程。

如果说,“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和跨国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则体现国内重点区域发展的新思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江经济带,共性的地方是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共同的问题是各自为政,大家都以政绩为指引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跨地区的要素流动与经济协作远远不够。各地区加强协调与合作成为当务之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应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点要求,在共同合作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应该落实好《国务院关于长江经济带指导发展意见》,增强上中下游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结构优化和相互协作,提高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在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方面有新考量。如果说党中央在重点区域发展方面表现了“进”的倾向,则在“城镇化”方面表现了稳的动向。这显示出,“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区域发展方面也表现出有稳有进,稳进结合。“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已经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有所表述。但此次中央采用了“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的说法,显然对目前城镇化中不合理、不正常、不科学的现象有深刻认识,不赞成急于求成。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视发挥城镇化作用,却更强调提高城镇化质量与效益。提出新型城镇化,本意就是要告别传统意义的城镇化模式。但在政策贯彻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基层利益冲动,不少地方并不注重落实“新型化”的内涵,依然“新瓶装旧酒”地追求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中央提出“不要急于求成”,就是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力量,防风险,去泡沫,希望通过“实实在在不带水分的增长”,提高城镇化质量与效益。

当然,中央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还涉及到对外开放。除了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外,还包括复制和推广上海自贸区的经验。

区域发展重大决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重大政策的实施。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下强调过,“一份部署,九分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在《关键在于落实》一文中,习近平甚至把抓落实作为衡量党性强不强的重要标志。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成为2015年贯穿全年的重要任务。

增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实施自觉,要求各部门各地区严格管理纪律。比如,中央明确提出城镇化不急于求成时,不能重拾过高的城镇化增长数量指标;中央强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时,不能提出不切本地实际的增长指标;中央强调保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而市场基本面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时,不能搞“小步快跑”、“多点开花”地合成强刺激,导致各地政府无所适从。

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优化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精神,还需要各方面加强合作。各级政府应该按照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的要求,把中央有关区域发展的要求贯穿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新闻媒体应积极加强舆论宣传,深化社会各界对区域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学术界应该加强对区域发展新常态的跟踪,分析研究规律和提出更好建议;政府官员应该进一步提高政策管理的科学性,加强区域性风险防范和风险管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