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变局、新情况、新挑战,寻找新的驱动力量,适应新常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是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一招。中国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依赖于生产能力的扩张,可形象地称之为“铺摊子”,但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产业从低端迈向中高端,来自于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即“上台阶”。要实现这种驱动力的切换,创新显然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常态已成为中国在迈向小康社会攻坚时期经济转型升级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2015年将是中国经济形成新常态的关键时期。在岁尾年初,认识中国面临的新变局,找到适应新常态的新驱动力,进而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从国内看,经过35年的赶超式增长后,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已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成功从农业大国变身为工业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现在已是一个经济巨人,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觑。粗略测算,仅2014年一年的经济增量就将超过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动力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正进入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求方面,外部需求在减少,内需的重要性在上升;要素方面,人口红利渐行渐远,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渐增强;发展速度方面,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长告别两位数高增长模式,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结构方面,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发展取向方面,民众诉求在增多,目标多元化趋势明显。
从全球来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掀起回归实体经济的高潮,试图实现从“产业空心化”到“再工业化”的回归,德国引领的“工业革命4.0”喷薄欲出。新兴国家加快了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资源富集国家谋求产业链条延伸,庞大生产能力与有限市场空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全球市场争夺更加激烈。可以说,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同时,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世界各国正在实施更加积极的科技和人才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益加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愈发突出。以美国为主导力推的全球超大排他性区域自贸安排,如TPP、TTIP等,将使全球市场碎片化,规则制定垄断化,全球化进程遇到新挫折。概言之,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
面对新变局、新情况、新挑战,寻找新的驱动力量,适应新常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这是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之一是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应该说,中国经济多年来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依赖于生产能力的扩张,可形象地称之为“铺摊子”,但在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产业从低端迈向中高端,来自于产业价值链的提升,即“上台阶”。要实现这种驱动力的切换,创新显然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实现创新驱动,从“血汗式增长”迈向“创新式增长”,亟待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企业是创新驱动的主力军。千方百计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鼓励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加强创新与市场对接,支持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选择走符合企业比较优势的自主创新道路。充分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新工艺运用方面的作用。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开放合作水平。
第二,消除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金融机构之间的隔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打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圈。企业根据市场情况提出需求,政府根据需求引导高校、科研部门研究相关题目,协同进行技术攻关,实现研究的能力和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推动建立权责清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善于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学会整合全球资源,通过向高手学习,与高手竞争,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第三,坚决清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制度障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保障。释放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等,进而对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在财政金融方面,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完善支持创新的税收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优先购买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加计抵扣、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构建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股权投资体系,完善多层次“金字塔形”资本市场,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
第四,让创新型人才充分涌流。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后盾,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增加脑力劳动者的比例来代替原有的生产要素。富有创新精神、勇于追求真理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第五,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从业劳动者。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导其成为创新驱动的中坚力量。提高普通从业人员的技术、管理和劳动技能,加强培训,提高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应该看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需要大批高端研究人才和科学家,也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其他类型人才。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是,中国缺乏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如高级技工。基于此,要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可采取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多种方式,大规模开展技能人才培训。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完善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政策,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薪酬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人才创业的支持力度,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提高科研人才的薪酬待遇,夯实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基础。笔者认为,中国必须走出所谓的具有“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观念误区。低工资只能吸引低素质劳动力,成为自主创新型国家必须有大批高收入、高水平的高端人才,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推动创新。
第六,培育创新文化土壤。创新文化是社会成员的创新能力和习惯的表现,也是社会共有的关于创新的观念和制度的设置。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创新驱动显然离不开良好的创新文化支持。一方面,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社会氛围。注重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良好风尚。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改变当前科研评价体系中只重数量不管质量,不评估科技成果本身的创新性和贡献的过时做法。另一方面,倡导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克服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倾向,破除扼杀创新精神的官本位意识和小农意识,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氛围,保护创新成果,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