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2014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所表现的研究视角、所采取的研究路径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透过这些不同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进路,我们可以捕捉到在深层涌动着的某种共同的思想关怀和学术追求:以一种哲学的方式反思和推动中国深化改革的现实实践、深入梳理和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资源、寻求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规范基础,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关键方面。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建立更加合理的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问题”。有学者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有赖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思想方法上的保障。为此,必须着力于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同时,必须推动精神生产体制自身的改革,精神生产体制的改革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之道。对此,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学者们围绕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哲学高度进行了解读和反思。有学者指出,在“日益深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仍将作为社会生活之基本建制,影响并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在肯定资本的生产性、建设性等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在资本与劳动之间构建良性互动的关系,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正能量。还有学者从马克思实践观点、辩证法思维方式、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等视角出发,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意蕴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哲学对现实的关注,与实证科学不同,它总是需要以相应的理论资源作为支撑并从思想的高度切入现实。研究者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发展历史、经典作家的原始文献、当代最新成果,从多方面发掘思想理论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品格。而其中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专门研究与探讨,成为201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今年正逢《手稿》写作170周年。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史上,《手稿》都曾产生过特殊的影响。研究者围绕着它的文本结构、性质和内涵、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和演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对于社会和哲学发展的当代意义等重大问题进行多方面的阐发。有学者指出,在今天应该以新的方式解读和评价《手稿》,即《手稿》与《资本论》一样,均存在着科学逻辑与人本逻辑的双重视角,因此,应把《手稿》视为“马克思哲学的发源地”。有学者通过对《手稿》文本的细致解读,认为《手稿》意味着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框架实现了从孤立个体到社会关系的转变,尤其《穆勒评注》部分所提出的“交往异化”思想,是以往《手稿》研究中被忽视的内容,而恰恰是这一新型异化理论,提升了《手稿》及其核心异化概念在马克思思想史上的地位,以此为出发点,将以“社会关系”范畴为中心,改变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的传统格局和理解框架,生成新的思想坐标。还有不少学者从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全球化时代“私有财产存在形式”的变化、生态危机的克服、人的未来前景等多个视角讨论了《手稿》的当代意义,揭示《手稿》思想的前瞻性和超越性。
以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为背景,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包含的价值规范内涵,尤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公正”和“社会正义”思想的阐发和研究,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学者们指出,“社会正义”和“社会公正”问题不是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专利”,同样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生产领域和所有权关系的关注,为理解“社会正义”和“社会公正”问题提供了独特理解视角,并显示出与现代西方哲学在此问题上展开批判性对话的广阔空间。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正义观与以罗尔斯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社会正义观进行了专门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二者在思想前提、理论方法与基本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深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构建当代社会正义观的重要学术思想资源的不可或缺的地位。有学者深入马克思哲学的经典文本,系统探讨了马克思以“所有权”为核心概念所形成的“社会正义”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在政治哲学思想史上的变革性意义。讨论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正义”和“社会公正”思想,一个重大旨趣在于寻求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规范基础,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确立价值尺度。
“中国现实”、“理论资源”与“价值规范基础”作为201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关键词,虽然层面不尽相同,但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即它们共同体现了学者们试图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深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以哲学的方式推动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