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德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杨崇海/摄
“我退休了,但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关注地区研究、专题研究,而且要从实证研究中提炼理论,加强理论建设、理论教学、理论研究。”近日,在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梁守德家中,他对记者感慨道。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制50周年。五十载风雨兼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从无到有,梁守德可谓名副其实的推动者、实践者、见证者。如今,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首任院长岗位卸任多年的他,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动向,心系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探路者:参与中国国际关系学创建
梁守德1936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63年,27岁的他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被分配至北京大学,当即投入到中国第一批国际政治系的开建工作中。
梁守德说,1963—1964年,根据中央精神,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改为国际政治学系,复旦大学也开设国际政治学系。三所高校在改革开放后相继建立国际关系学院,因此,1964年被视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制元年,三所学院也被称作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三驾马车”。
作为第一批国际关系学科的创建者与参与者之一,梁守德和其他学者一起,在艰苦的条件下,承担起了教学与教材编纂等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先后主编、编著了《民族解放运动史》、《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概论》、《国际政治学概论》等教材,推动国际关系教学步入正轨。
课程大重构,匹配未来战争需求
黄海海面,参谋班学员编入舰艇战位体验海军作战特点;塞北大漠,指挥员班学员嵌入“中军帐”参与联合作战演习推演;大洋彼岸,战略班学员与外军同行研讨联合训练经验……
这,是国防大学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
“改革强校首先从教学开始,看准了就干,在行进间展开。”国防大学领导认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只有突破机械化战争思维定势,向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全域多维联合作战转变,向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新领域新战场拓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获得新生。
为此,他们坚持未来仗怎么打、部队应该怎么训,教学内容就怎么改,推动教学理念、内容、模式向部队靠拢、向岗位贴近、向打赢聚焦。
他们在深化改革中加速教学创新,创建按领域统训、按方向分训、按岗位合训、按个性选训和拓展性教学“五位一体”的新型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现大幅“变脸”,核心课程更加聚焦实战。在该校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记者发现,今年指挥员班新开课题134个,创新率达80%以上。
科研深推进,打造国家级战略智库
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组织第十七次集体学习。该校战略教研部教授肖天亮就推进我军军事创新问题进行了讲解。这是继吴杰明、金一南、姜鲁鸣之后,又一位走进中南海授课的国防大学教员。
国防大学科研部领导说,科研创新,核心是提高服务上级决策、服务人才培养、服务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质量水平,重点是在转变科研方式上下功夫、在重大军事理论研究上求突破。
瞄着“打造国家级战略智库”这一目标,国防大学有着清晰的“科研思路”:经过3至5年的努力,建立学科优势互补、长中短线结合、教学科研协调的科研体系,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军军事理论研究重地,当好国家和军队新型战略智库。
循着这一思路,该校面向军事创新前沿,拓展深化决策咨询研究,主动对接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引导学者将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和军队需求紧密结合;搭建大团队协同式研究平台,加强教学科研一体化设计、重点难点问题联合攻关、教学科研协力育人,做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实现教学科研良性互动。
名师新工程,提升新质教学能力
2014年10月15日,在“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上,王宝付、姜鲁鸣接过校长、政委颁发的以自己姓名命名的工作室牌匾。
名师支撑名校,名校造就名将。国防大学确立了“名师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人才队伍建设的筹划已成体系。
实施新一代名师工程,他们设立“名师工作室”,实施教研人才“新苗”培育计划,重点培养扶持35岁以下的年轻新秀。每年重点扶持推出3个左右创新人才团队,依托重大课题、重大教学任务,采取“名师+团队”模式,形成跨单位跨学科、优势叠加的创新人才群体。
他们建立涵盖各学科领域的精英人才信息库,选调引进领军型拔尖型人才、军兵种人才和新型作战领域研究人才,完善教研人才项目培养、团队扶持、骨干发展支持“三大培养计划”,以及进修培训、代职锻炼、专项调研、出国考察、执行重大任务“五项锻炼机制”,着力提升新质教学能力。数据显示,在2014年指挥员班的教学课题中,中青年教员承担了三分之一。
从严治校,贯穿办学育人全程
国防大学连续7年出台党委1号文件,持续加大严教、严学、严考、严管力度,从严治校贯穿办学育人全程。
校风严了。在这里,不管是将官还是校官,没有上下之分、高低之分、新老之分,只有普通一兵、普通党员、普通学员。从军容风纪到集合站队,他们令行禁止,时时处处按条令条例办事。
教风正了。严格三级试讲、教材审定,完善教学督导、教学评估等机制,对拟上课教员实行“准入制”,课前由教研单位和领导机关联合审查把关,课后由学员测评授课质量。
学风浓了。周一夜校、周五学术报告、周六讲坛,大家感知最新热点态势、最先进技术发展情况和最前沿学术观点……学员学习思考的多了,交往应酬的少了;钻研课题的多了,无事闲聊的少了。
“健全完善从严治校制度机制,抓好校风建设是‘生命工程’,关系改革成败。”国防大学领导说,把从严治校作为主体内容和改革任务提出来,就是考虑把校风建设和从严治校提升到战略高度,深耕细作,善作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