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试金石。2014年,李克强总理一共主持召开了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从关键词来看,40次会议中,27次会议内容涉及惠民生,23次讨论简政放权,可见中央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社会,公共服务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进入后工业时代后,伴随着社会转型,公共服务的重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的重点是保障公民的权利,在这方面,2014年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多领域改革同时推进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是百姓关注的焦点,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4年要统筹实施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2014年高校毕业生高达727万人,就业形势严峻;收入是民生之源,百姓期待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此外,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也需要政府继续花大力气去解决。根据人社部消息,2014年前三季度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082万人,提前三个月实现了全国城镇新增1000万就业人口的目标。
按照人社部的说法,这个目标的实现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很好的,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
在祁述裕看来,这也是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特别是通过简政放权,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大众创业等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实现多渠道灵活就业取得的积极成果。
回顾2014年,在收入分配、户籍制度、住房保障、医疗和教育改革等民生领域,深化改革同时大力推进,惠民生举措接连出台。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的惠民生措施,涉及养老金提高、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易发生欠薪的行业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等,每一项都具体而细微,受益人群涵盖退休老人、农民工、生活困难群众、残疾人等诸多弱势群体,提出的具体政策至少使2亿人受益。
2014年,收入分配改革稳步推进,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新开工700万套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80万套目标实现,国务院第一次列出医改时间表并取得一定突破,教育改革也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在政策层面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模式。
祁述裕说,从2014年的政府工作来看,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政府致力于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发展,尤其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目前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住房、医疗、教育三大民生领域问题还比较突出,如住房保障、医保方面,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弱势人群,教育方面,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长期人户分离异地就业的城市居民子女在一些城市还不能享有同等教育,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之路还任重道远。
展望2015年,收入分配有望进一步深化。备受关注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已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2015年将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提速之年。无独有偶,最近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并轨”改革方案也将付诸实施。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养老金“并轨”,已成为广义收入分配体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
“中国未来发展能否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能否重启未来发展新动力,都系于分配改革。”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建议,2015年应抓住契机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相关改革,包括抓紧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关工作,更好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作用。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将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都阳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牵涉医疗、教育、养老等保障制度,如果将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提高到中央层面,全国一个标准,户籍制度改革的难度会小很多。
“研究表明,如果把改革措施做到位,通过促进劳动力的进一步流动,可以带来效率改善和生产力提升,每年大概能带来相当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收益。”谈到户籍改革,都阳如是表示。
祁述裕向本报记者透露,2014年由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牵头起草的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已经中央高层会议讨论通过,2015年上半年有望实施。另外,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牵头起草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法(草案)经过反复修改,基本定稿,也有望于2015年出台。前者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体思路,后者则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祁述裕说,公共文化服务是当前政府工作的一块短板,两者实施后,将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具体化,使其在文化领域落到实处,成为对政府工作考核的指标之一。这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速的又一大标志。
“以前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各地差异很大,城里人、农村人,人们享受不同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也有很大差异。这块短板补上之后,将有助于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实现。”祁述裕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