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新常态概念指的是规律性的变化,有学者表示,在当下中国,新常态已大量出现。而与中国经济休戚相关的世界经济是否也存在一个新常态?如果有,新常态又何时到来?2014年12月30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发布的会场,报告发布人权衡研究员指出的“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成为与会经济学家讨论的关键词。
世界经济尚处在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阶段
权衡(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也面临新常态。但是目前是不是已经到了世界经济的一种新常态?我们需要正确判断和理解世界经济新常态。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尚处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过程,旧常态下的世界经济,主要是指过去一轮增长的长周期内世界经济增长的上升阶段,主要是依靠全球化资源配置、科技革命和创新、新兴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发展推动的世界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特征。而所谓世界新常态,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出现增长衰退,全球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和再平衡的过程,经济增长面临去杠杆化、再平衡以及新的动力转换,包括全球主要经济体资产负债表重新修复等新常态下的一系列新选择。
显然,目前世界经济尚未走向新常态,或者说正处在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阶段。具体表现为:一是世界经济结构面临调整和重构,特别是全球化推动下的传统分工体系和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型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逐渐转向扩大内需,消费型经济体(如欧美等)逐渐实行再工业化,能源型经济体也因为页岩气技术等新能源革命而发生结构性调整,世界经济结构性调整正在进行当中;生产型经济体、消费型经济体和能源型经济体的旧的分工体系和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二是世界经济地理板块和结构会发生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原来主要由欧美日主导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际上这个变化在过去10年中已经发生,只是目前新的雏形尚未形成。三是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正在面临新的转换,后危机时期新科技革命和新能源革命方兴未艾,全球范围内的创新驱动新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培育和形成中。四是中国经济将继续发挥对世界经济复苏增长的引领作用,从危机时期到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和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随着结构性调整和创新驱动的新动力的形成,中国经济会进一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重大贡献者。尤其是目前已经出现的“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都会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作出新贡献。五是世界经济新格局下中美经济也会走向新常态,中美经济新常态同样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力量。旧常态下的中美经济平衡关系其实是一种“双顺差、双逆差”式的“恐怖平衡”,金融危机打破这种恐怖平衡。目前需要中美经济重新走向新的平衡,但是这种新的平衡不是走到原来起点上,而是需要各自调整结构以后的再平衡,即实现中国和美国各自平衡。目前这个平衡正在进行中,表现为美国现在强调消费拉动的同时,也在扩大工业化和再工业化;中国开始积极扩大内需。如果中美之间通过各自达到平衡,达到更高层次再平衡,形成中美经济新常态,这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中美经济新常态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其中重要的原因一个是美国经济强劲复苏,无论从科技进步、创新驱动以及增长新源泉来说,对全世界都是好事。
新兴市场经济在经历了超常规增长以后,会回归到全球增长均值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我最近看到一篇论文,题目很有趣——回归到均值。如果在观察全球经济时把视野放得很长,时间跨度放到100年、80年、60年,不管地缘政治发生什么事情,也不管短期经济里新兴经济体一下子增长得很快,从长期来看,全球经济都回归到均值。全球经济的均值是什么?按照这篇论文作者的大数据分析基本就是2%左右。
这个话题自然地引到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从长期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在经历了超常的增长阶段以后,会慢慢回归到全球增长的均值,但是这段时间有多长并不清楚。日本增长30年不到,平均增长5%,开始是9%,后来到5%,到2%。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也是差不多有25-30年的超常增长,到现在总体上还是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的均值,换句话说它们还在旧的常态里面,之后的趋势当然是回归到全球经济增长均值。
现在国内大家都在谈论新常态,但新常态离我们还有很长的时间,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国的经济起步是从低收入阶段开始的,如果从韩国、中国台湾的情形来看,通常会经历超常增长,最后达到一定的阶段——基本在人均GDP达到美国的50%的水平以后会慢慢减速,但是减速的时间会持续10到20年,逐步靠近全球经济的增长均势。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大致为美国的20%多一点,大概相当于韩国、中国台湾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情形。如果我们今天研判中国经济的长期的增长趋势,这两个经济体的增长阶段与我们的相关性非常大,值得我们参考。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经济并不是已经在新常态,中国经济可能在进入新常态的过渡阶段是对的,问题在于过渡的时期会比较长。我们最近做了一个研究,大概需要到203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这个时候经济减速到5%甚至5%以下完全有可能。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们对新常态或许需要有一些新的认识,不见得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新常态,开始进入到中低速的增长。
美国一枝独秀的领跑不是世界经济新常态
张幼文(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新常态概念是2008年美国专家提出的,今天我们拿过来赋予了中国的含义。2008年太平洋投资管理专家提出的这个概念,针对的是当年经济危机打破世界经济状态,金融高杠杆化,金融国际流动没有得到监管,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没有有效调控理论风险等等这些问题,于是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就进入新常态。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承认新常态的概念,这场危机并不是短期的商业周期,甚至不是五六十年的长周期,它标志着世界经济阶段性历史性变化,从原来的状态到一种新的状态,这种状态跟原来不一样,但是是正常的。
我们今天对世界经济也许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判断:经济从世界性危机走出来了,但是复苏并不顺利,新常态并没有到来。这场危机是长周期,走出长周期必然需要的是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崛起,带来新一轮世界经济高增长,而且是50、60年的长周期增长,才是新的常态到来。目前世界经济复苏没有伴随一批新的经济崛起。
判断世界经济是不是进入新常态,首先要看新的状态是不是长期的,今天经济复苏是美国一家引领,而欧洲、日本负增长,靠一家引领新常态不可能。因为一个国家单独的高增长不可能是长期的。美国领跑一枝独秀不是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只是过渡新常态当中阶段,未来还要看美国能否领跑产生新兴产业,而新兴产业又逐步延伸到其他国家,对其他国家产生新的投资、新的一轮产业布局。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短期表象的作用,未来还要看能否产生更深刻的变化。
美国新常态的特征已经出现,但尚未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黄仁伟(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美国经济新常态是什么样的常态?能不能说现在已经有了新常态?美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看虚拟经济的比重在金融危机后迅速下降以后,新的制造业是否真的形成了。如果新的制造业真的形成了,它的新常态就形成了。新的制造业主要指与智力结合的数字化制造业和新能源。制造业集中体现在美国联邦政府要建立的几百个国家级重点产业基地或国家实验室,这种实验室是跟制造业结合的实验室,不是大学里的理论实验室,目前其中5%已经建立了,还有95%尚在规划中。美国规划的完成时间并不太不确定。以实验室作为指标,即如果高度智能化实验室有一半以上进入了产业,美国新制造业的常态基本确立,也就是说美国又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信息产业带动经济的状态,世界经济也会由此迅速地进入新的结构——美国的贸易会发生根本变化,其新的制造业将为世界各国生产主要产品。所以,美国经济现在虽然还处于周期性复苏当中,但美国经济新常态已初露端倪,真正进入新常态只是时间问题。
再看能源革命。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生死较量,什么时候新能源真的把传统能源打败,较量才会结束。这个问题给我们带来巨大思考空间。如果能源价格下跌不是短暂现象,世界经济会怎么样?对中国来说,能源进口价格如果大幅度缩水,最重要的是会出现巨大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剧增。多出来的巨额外汇用到哪里去?那就是“一带一路”的建设,投资全球性基础设施。全球性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下一个世界性的增长点,这个增长点是完全具备条件的:现实有巨大的缺口,基础设施需要和基础设施投入之间极不平衡。以发展中国家为例,每年需要1.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现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资本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而实际投资额度还会大大低于这一数字,相对需求,缺口太大。再比如,美国基础设施若全部到位,需要的投资和它的GDP一样多,都是16万亿美元以上。中国如果有3-5万亿美元的收入资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将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这笔收入投向全球基础设施,世界经济新的常态就出现了,否则我们单讲中国经济新常态、单讲美国经济新常态,不算世界经济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