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金融改革的根本目标
作为一份规划我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改革之原则和方向的纲领性文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一改传统的“机构、市场、工具、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对外开放”这类面面俱到、四平八稳的顺序,而是将金融改革置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总题目下加以阐述,令人耳目一新。
尽管金融活动纷繁复杂,但是,在这个水乳交融的过程中,其作用最终只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充当媒介。因此,所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上指的是其媒介资源配置的功能;而所谓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无非只是要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离开这一点,无论是讨论金融的产业归属,还是去研究贷款的难易、利率之高低,都会误入歧途。
健全市场运行基准
金融市场的核心基准是利率。利率市场化将构成下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自不待言。然而,利率市场化绝不仅仅意味着“放开”,它至少包括三大要义:一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利率的机制,使得利率的水平、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由资金供求双方在市场上通过反复博弈来决定;二是打破市场分割,建设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和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三是中央银行要全面改造其调控理念、工具和机制,最终熟练掌握一套市场化的调控利率的手段。
另一个重要的市场基准就是国债收益率曲线。众所周知,收益率曲线是固定收益市场的主要收益率指标,它反映无风险收益率基准在各个期限上的分布。基于这条曲线,其他固定收益产品才能根据各自的风险溢价来有效定价。在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已在上世纪开始编制,但其缺陷依然明显。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功课:完善国债发行制度,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完善债券做市支持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改善投资者结构,增加交易需求;完善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编制技术;适时引进境外投资者;等等。
第三个市场基准就是人民币汇率。为了提高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国际收支长期基本平衡,我们必须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为达此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增加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有序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尤为重要的是,央行必须逐步减少直至摒弃对市场的常态式干预。
除了以上三项机制性改革,我们还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结算等方面的一整套制度以及规范并保护这些制度运行的法律法规。
致力于筹集长期资本
在资金供给方面,以银行为绝对主导的金融机构所动员起来的资金,在期限上偏短;而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工业化深入发展和城镇化不断推进,社会对长期资金的需求甚殷。这种“期限错配”,是中国各类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源之一。不仅如此,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只能以增加债务的方式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导致我国非金融企业获取股权性资金的渠道相当狭窄。这种“权益错配”,在推高微观主体负债率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债务率提高和杠杆率飙升的风险。
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尽快制定改变我国金融体系期限错配和权益错配的方略,一是进一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做市商、定向发行、并购重组等制度安排;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健康发展;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企业通过公募和私募的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建立健全不同层次市场间的差别制度安排和统一的登记结算平台。二是给区域性资本市场“正名”,允许市场存在区域差别,建立不同层级、服务不同区域、服务“草根企业”的资本市场。三是进一步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根除我国股票主板市场的痼疾。四是规范发展债券市场,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允许发行市政债券,大力推行资产证券化。五是发展类似国家开发银行这样的长期信用机构,从机构层面全面增加长期资本和股权资本供给。建立透明规范的服务城市化建设的投融资机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沿边地区,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等等。
发展普惠金融
一是打破长期以来实行的禁止非金融机构之间发生信用关系的桎梏,放开民间信用,普惠金融才会获得茁壮成长的沃土。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实践告诉我们,普惠金融之所以难以发展,客观上存在着成本高和结构化信息不易获取等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现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恰恰提供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和手段。通过改变交易的基础设施,互联网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进行交易;同时,互联网金融还突出了个体特有的需求,有效实现了所谓“私人定制化”;另外,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现代手段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业获取大众有效信息的渠道。
市场化的风险处置机制
建立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处置机制,涉及方方面面。一是完善商业性保险制度。近年来,保险业在中国发展很快,但是,很多保险机构不安心于从事保险的本业,忽略了提供经济补偿的基本功能,而是热衷于从事金融活动,热衷于去进行投资,有时还热衷于从事所谓“社会公益”活动。我们看到,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中若干国际一流保险机构涉险,主要缘于其对本业的忽视和对金融衍生品的迷恋。《决定》要求保险强化经济补偿功能,其意图就是促使保险业回归正途。二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快建设功能完善、权责统一、运作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形成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是关乎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这种存款保险机制,要与现有金融稳定机制有效衔接,应能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三是明确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的退出规则,包括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加强市场约束,防范道德风险,从根本上防止金融体系风险积累;明确地方政府对地方性金融机构和地方性金融市场的监管职责以及在地方金融风险处置中的责任;在处理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切实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有效防止银行挤兑。
加强金融监管
加强金融监管的措施,主要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按照功能监管的要求,重整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其次,需要提高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各业的监管标准和监管质量。具体内容包括:建立健全逆周期资本要求和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适时引进国际银行业流动性和杠杆率监管新规,提高银行业稳健性标准;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和特点,细化金融机构分类标准,统一监管政策,减少监管套利,弥补监管真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明确对交叉性金融业务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职责和规则,增强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再次,要加强监管协调,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功能,不断提升监管协调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形成监管合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就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领域已经在产品层面上大规模混业经营了。在微观层面混业经营已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宏观层面仍然坚持分业监管,势必导致监管部门难以把握信用总量的规模、结构和动态变化,从而弱化监管效率。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