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一开年,国际地缘政治舞台上就风起云涌,接连发生了几件耐人寻味的事,预示着国际地缘政治博弈的中心越来越快地由西半球向东半球推移。许多事情,看上去与中国无关,但总能感觉到中国气场的存在。地缘政治这个国际关系中的永恒现象,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打上东方的烙印了。
1月下旬,美国总统奥巴马风风光光地造访了印度,在和莫迪达成核能伙伴关系之后,金口一开,说是要坚定支持印度“入常”,让它在不远的未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俄罗斯总统普京摆出破釜沉舟的“东进”架势,高调公布“远东大开发”计划,要把土地无偿赠送给去西伯利亚垦荒搞开发的居民,一下子让好多东北亚的老百姓热血沸腾。
在南亚次大陆,新总理莫迪领导下的印度也一反常态,公开邀请日本共同研发具有攻击性的核潜艇。即使是表面上看来与东亚地缘政治关联并不深刻的沙特,老国王阿卜杜拉的突然离世也牵动了各国地缘战略家的神经。尤其是奥巴马和他的助手们,不惜中断在印度的访问急飞向利雅得,为老国王戴孝,向新国王请安。如果不是担心岌岌可危的美国沙特同盟,如果不是害怕新国王和他的宫廷重臣们加速发展同中国及东亚的关系,奥巴马这个民选总统还有更重要的理由来向美国主流民意一向鄙视的沙特王室低下他那高傲的头颅吗?
无论中国愿意与否,这些变化都会对中国既定的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的实现产生冲击和影响。当世界地缘政治的“玩家”们都在积极活动的时候,中国不可能置之度外。
然而,对中国来讲,区分长期地缘政治的挑战和短期地缘政治的风险尤为重要。仔细梳理一下,美俄新冷战如何发展,美印蜜月能持续多久,印日“眉来眼去”能否发展成牢不可破的“爱情”,俄“东进”战略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未来的基本国策,沙特如何能摆脱美国的控制成为真正的独立玩家,都还有相当大的未知数。因此,对于这样一些长期的地缘政治发展趋势,北京最好的选择是以静制动,静观事态的发展,心态上居安思危,战略上未雨绸缪。
但从短期的角度看,中国在2015年有几个不得不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这些挑战既有风险,也有机遇,就看北京如何应对。
回击安倍的“历史修正主义”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以日本首相安倍为代表的“历史修正主义”。有强劲的民意基础为支撑,安倍政府预计会在2015年加快推动重写日本历史、修正战后史观的步伐。
安倍和他的同僚们要修正什么?他们要修正二战后历史对日本的判决,也就是说要为日本翻案。从安倍和日本外相以及防卫大臣这一段时间在国际上的表现和努力来看,他们主要是想修正三个东西:一、日本不是侵略者,而是受害者;二、日本不是和平的破坏者,而是和平的贡献者;三、日本不是战后国际体系的挑战者,而是捍卫者。
安倍的历史修正主义在日本国内很有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国际上行得通。中国对它的最好回击就是在国际上大张旗鼓地重温历史,还原历史,重现历史。回击安倍的历史修正主义的地缘政治后果不应低估。做得好,可以极大地提升中国各种核心利益诉求的正当性,增强国际社会对北京的周边外交政策、新型大国关系外交方针和全球外交布局的认同感。但如果稍有不慎,则会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新误解从而加深进一步崛起的难度。
在对待安倍历史修正主义这个问题上,中美俄三国是有共同利益的,如何优化这种历史形成的共同利益并将它转换为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崛起的地缘战略财富,是个非常尖锐的挑战。
前不久,北京传来消息,中国政府今年将在北京举行阅兵式,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根据中、俄政府此前发布的信息,中俄领导人将参加彼此的70周年纪念活动已成定局。如果中国纪念二战的活动能邀请到更多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话,无疑会极大地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击败二战法西斯轴心国所作贡献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安倍历史修正主义的警觉。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二战胜利阅兵式的地缘政治的作用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它不仅可以提醒日本不要忘记过去,而且可以通过中美俄密切合作给世人补补历史课,即二战的胜利结束是与中美俄三国军队在远东战场的浴血奋战分不开的。同时它还可以告诫美国,是日本而不是中国正在试图改变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是东京而不是北京在颠倒黑白否定历史。因此,和所有二战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当下领导人一样,安倍也可以受邀来北京参加阅兵式,给他应有的礼遇,让他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同感受历史的责任,领会中国和平崛起的诚意和见证北京捍卫二战成果、不容篡改历史的决心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