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共识 建言献策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民众议论的热点,首都北京的亮点。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3月3日在京开幕。
过去一年,全面深化改革硕果累累,人民群众在分享越来越多改革成果的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了更多期待。学术界对“两会”高度关注,充满期待,与社会各界一道,聚焦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大计。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统领“两会”热点
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发国内外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热议。
“这是一个正式的宣示,宣告‘四个全面’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分析认为,“四个全面”的提出,是我们党长期积累的成果,从酝酿到提出,是积累到质变的爆发。
许耀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凝聚中华民族各方面力量的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而“四个全面”将“中国梦”条理化、具体化,每一个“全面”都是战略部署。它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恰逢其时,恰到好处,能更好凝聚力量和共识,朝着中国梦的方向去努力。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原所长颜晓峰告诉记者,“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一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发展目标;二是要解决好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利益固化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发展动力;三是要解决好治理方式不相适应、人治传统根子很深的现实矛盾,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发展方式;四是要解决好“四风”泛滥、腐败严重的紧迫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发展要害。这些矛盾总起来说,就是民族复兴目标与前进道路障碍的矛盾。清醒认识主要矛盾,才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步步构建,“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集中推出。
专家学者普遍表示,“四个全面”将成为“两会”热议话题,委员、代表们会更好地去挖掘其精神实质,讨论如何将其具体贯彻落实下去。
从“开局年”到“关键年”
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将继续
2014年,深化改革的大潮在华夏大地涌起,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14年12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总结称,全年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
过去一年,改革涉及面很广,关注领域贴近老百姓生活,给国家、社会、人民生活面貌带来显著变化。今年从“开局之年”进入“关键之年”,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统领下,经济新常态形势下,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将成为“两会”继续关注的热点。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看来,“两会”有几千个问题要讨论,但不外乎四大领域,一是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格局,“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用全球视野发展自身经济的典型实践;二是国内经济调整如何引领新常态;三是经济建设与社会转型所需要的公共服务环境,涉及行政、法制等方面的改革;四是资源环境问题,如雾霾、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矿山资源等的治理与利用。这些都要靠更广更深更有效的改革来推动。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要想保持健康的发展,只有靠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不能像过去那样靠投入、靠对资源的过度浪费来提升速度。要通过自主创新、通过技术的引进,到集成创新,到原始创新来推动发展。这恐怕是理解新常态的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努力建言献策 提案议案涉及广泛
事实上,“四个全面”覆盖面极广。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盘点的“两会”看点中,“收入分配”、“反腐倡廉”、“医疗改革”、“养老改革”、“环境治理”、“依法治国”、“教育公平”、“从严治党”、“住房保障”和“就业创业”等当下中国发展中的焦点问题,无不与“四个全面”息息相关,这些也都是代表和委员们建言献策的主要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宪忠准备了编纂民法典、不动产登记相关的议案建议,他认为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中的一个社会规律,任何国家都不可回避。国家治理当中很多基本因素的问题要靠法律来解决。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一些不足,“全面”推进就是要弥补这些不足。
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代表委员们提案、议案涉及十分广泛。如民生方面,失能老人养老、清洁能源利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等问题;教育领域,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多元化等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加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合作研究、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奖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