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一带一路”绝非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时间:2015-03-17 16:15:00 |  沈丁立 | 字体:【 】| 阅读: 138

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开发,强调互利共赢,不强加条件、不谋求霸权,先予后取,公平透明,合作互惠。“一带一路”本质上完全不同于以谋求霸权为目的的“马歇尔计划”。

3月8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一带一路”比马歇尔计划古老得多,又年轻得多,二者不可同日而语。说古老,是因为“一带一路”传承着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丝绸之路精神。我们要把这条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互通有无的路走下去,并且让它焕发新的时代光芒。说年轻,是因为“一带一路”诞生于全球化时代,它是开放合作的产物,而不是地缘政治的工具,更不能用过时的冷战思维去看待。

这段话,对于将“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者,作出了明确回应。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将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力图同时从陆海两线打造欧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共同体。其根本理念是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合作发展。

无论从时代背景、合作各方之间的关系还是从构想实施的前提条件等各方面来说,“一带一路”都与“马歇尔计划”有着诸多不同。

就时代背景而言,“马歇尔计划”出炉于二战结束后,欧洲百废待兴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极为凋敝,食品、能源及资金严重匮缺。当时的欧洲,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处于经济衰退、亟需外援的状态。此时,作为唯一可以提供大量外援的国家,美国确实通过“马歇尔计划”为西欧提供了重要援助。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则是在冷战后的全球化时代。其沿线不少国家是发达国家,它们需要的并不是中国的救援,而是发展中国家广阔的市场。同时,沿线的发展中国家亟需改善或兴建基础设施。“一带一路”是一个以基础设施为抓手、在欧亚大陆实现互联互通、共同繁荣的计划。

就合作关系而言,“马歇尔计划”的各方处于不平等地位,是美国施与、西欧接受的关系。“马歇尔计划”虽然客观上促进了战后德国的复兴,但其真实目的在于,利用德国复兴实现美国主导西欧,促进美国的出口贸易,同时抗衡苏联。

“一带一路”则完全不同。这一构想的实施需要海量资金,这一宏大工程需要相关国家合作共建,彼此的关系也是平等的。

就前提条件而言,“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愿意援助二战盟国苏联以及被其控制的东欧各国,但美英法三方却设置了让苏联无法接受的以经济主权换取物质援助的苛刻条件。

“一带一路”则恰恰相反。它不带任何附加条件,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它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可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作为这项倡议的提出者,中国不仅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还致力于推动各国实现发展战略的对接。

西方的确有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忧虑,担心中国从中赢得较多,比如将加快中国产业产能向海外转移,部分消弭美国推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巩固与发展中国同沿路沿线国家的政治与全面关系,增进中国的世界影响等。因此,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类比,暗含政治因素。

事实上,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开发,强调互利共赢,不强加条件、不谋求霸权,先予后取,公平透明,合作互惠。“一带一路”本质上完全不同于以谋求霸权为目的的“马歇尔计划”。这一倡议问世还不到一年半,已获“一带一路”沿路沿线近60个国家的欢迎。同时,与此配套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已日益获得更多亚太国家的青睐,就连一些欧洲国家也在考虑加入,它们都不愿错过欧亚未来大发展的重大机遇。.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