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和城市的发展必须协同。在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的贵州,只有先大力推动产业发展,城市(镇)才能做大做强,进而才能达到“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之理想状态,并最终达到统筹城乡之目的。贵州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除了要协调处理好大中小城市之间以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关系外,还要以农村城镇化为战略重点和突破口来推进我省城镇化建设,这是由我省省情所决定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彰显山区特色。所谓的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县域范围内城镇的集中过程或者说是形成小城镇的过程。
产业开发“四衔接”为先
产业发展规划与城镇布局规划相衔接。要以产(业)促城发展就必须做到产业发展规划与城市布局规划相衔接。所谓的相衔接,至少包括了如下几点含义:其一是产业规划要符合所在城市(镇)的规模等级,且还要注重城镇文脉传承;其二是产业规划要适当超前,要与若干年后城市的发展规划及发展走向相契合;其三是产业规划还要与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相结合。
特色产业选择与城镇功能定位相衔接。产业规划要契合城市以及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主题”。在推进城镇化中一定要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贸则贸、宜游则游”的建设原则,从而所作的产业选择尤其是特色产业选择、主导产业选择也一定要为这样的功能定位服务,不可搞“产”、“城”两张皮式的开发模式。
非农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相衔接。开展城镇化建设,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大量农村人口“出得来、留得下”,因此所作的产业选择就必须要有助于农村人口的转移就业,这是由贵州省的省情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三非农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通过产业的调整集聚来促进人口集聚,从而为我省城镇化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口”支持。
产业功能与“三重底线”相衔接。三重底线是指经济底线、环境底线和社会底线,意即相关的企业或产业组织必须履行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方面一是要求所选择产业本身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较高的产业附加值,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二是要求所选产业对上、下游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深化拓展作用,即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环境责任是所选产业必须要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要满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不二法则。社会责任就是要求所选产业在带动和扩大农民就业基础上,还要求通过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促进城镇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城镇公共服务的提升等。
产业开发可资借鉴模式
由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发展战略的不同,不同地区城镇化推进方式可能就不同。若按照城镇所处区域和产业依托的特点,贵州省在推进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可采用如下几种模式:交通枢纽型、旅游景观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城镇化模式。
我省重点建设的100个示范小城镇就是这6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大致情况是:交通枢纽型乡镇20个、旅游景观型27个、绿色产业型9个、工矿园区型22个、商贸集散型21个、移民安置型1个。
产业开发对策分析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使之成为推动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服务业一方面是要加强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运用法治思维、科技手段以及通过管理模式创新等促使诸如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扩规提质、树品树牌;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环境优化、政策扶持、规划引导等方式推进诸如旅游、文化产业、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二是要极力提升工业竞争力和工业层次,要通过科技改进、工艺再造、上下游关联等方式,使我省工业发展逐步由“传统”向“新兴”、由“重”向“轻”、由“一般加工”向“高新科技”扩展,条件成熟时要培育和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其三稳步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种植比重,为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进而为城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建立企业有效发展的扶助机制。推动产业发展的微观主体是形形色色的企业,因此,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还必须要为企业的成长壮大创设有利条件。其一是要实施无差别化的融资贷款政策。其二是要创新金融服务组织,以便为企业发展提供多维服务。其三是要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其四是要搞好产业园区建设。其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一个专门针对特色产业或新兴产业开发的企业信息咨询机构。
不断强化要素保障。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表面是产业经济力在发挥作用,实际上是诸如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复合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推进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就必须要强化要素保障。其一是要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拓展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其二是要把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向产业集聚区配置,且同时要积极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土地。其三是要重视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其四是要加强以技术为支撑的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城镇化质量就越高”,这就要建立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的创新体系,同时还要为各类主体提供创新的环境和土壤。
健全城镇综合服务体系。依据“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原理,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要依靠产业经济力的发挥,但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力的发挥也必须要有完善的城镇综合服务体系作保障。其一是立足各地实情,建设多样化、特色化和有文化含量的山区城镇。其二是制定和完善城镇体系建设规划方案。其三是大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四是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的治理,要把生态规划纳入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中去。
体制机制跟进。其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区域整体协调机制。这又包括了三方面要求,即一是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要倡导和建立变“行政区经济”为“都市带经济”的区域协调机制;二是要消除各自为政的、不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三是要建立避免产业雷同或产业同质化竞争的区域产业协调机制。其二是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培育合作、包容、诚信的社会文化环境。其三是要建立“四化同步”以及一二三产共进的协调机制。其四是要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包括创新社会保障制度、放开中小城市的户籍管理制度等,目的就是千方百计地为农民“增权增利”。其五是积极探索城乡统一的土地征用和土地流转制度。其六是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要建立与产业转型升级、与“产城”融合发展相配套的考核指标体系。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