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他在两会前夕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也强调,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最后一公里”的话题在今年的两会上也激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纷纷强调要做好教育、农业科技、公共文化服务等的“最后一公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经展开,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是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为了民生,为了人民受益,为了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所以,有必要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它内化为我们的世界观,指导我们如何为民谋利、为民增利,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从根本的世界观层面来说,“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一个群众观点的问题。“最后一公里”表面看是物理上的距离,实质上反映的干部与人民群众心灵上的距离,可以说是隔阂,是对群众缺乏感情。这其实就是干部们怎么样看待人民群众的问题.在哲学上,就是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群众观点的问题。群众观,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无产阶级政党就应该坚持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在思想深处、党风党纪、政风政纪等方面认真查找问题,特别是认真对照正确权力观、利益观、是非观、政绩观,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看看是不是真正树立了群众观点,坚定了公仆意识,坚持了群众路线,用好人民群众的给养,补好精神之“钙”,去掉行为之垢,把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传承好、发扬好,把群众家门口的事情办好,坚决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切实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真正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视人民群众为先生,一切为人民群众服务、负责,坚持向人民群众学习。
从具体的方法论层面来说,“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整体与部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问题。“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一个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和党的作风建设问题。要在具体工作中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真真切切地理解上述的四大哲学关系。本质与现象是表示事物的里表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水平和深度的一对哲学范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需要人们增强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的能力。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因矛盾引起的发展过程和状态、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它要求人们把握好度,对于积极的发展进步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实现质的飞跃。标志客观事物的可分性和统一性的一对哲学范畴。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有机统一,部分是整体中的某个或某些要素。它要求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有全局观念又要善于抓住关键部分。当前与长远是标志事物发展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的范畴。它要求人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现象层面看好像是服务群众不到位的问题,既是物理上的距离也是心灵上的问题。但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其实是作风问题,是对待群众态度和感情的问题,革命年代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结成了鱼水情,人民群众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干部没有理由与人民群众拉开“一公里”的距离,应该与人民手牵手、心贴心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是一个民生问题。民生是一项工程,需要一砖一瓦,一土一石。没有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是在民生工程上缺了一砖一瓦,一土一石,没有让人民群众受益,没有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就是没有处理好量变质变的关系问题,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就是在“临界点”半途而废了,没有完成最后一公里,没有做好民生。
社会主义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社会民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人民群众最关心,它关系到人民群众能不能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红利”。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树立全局观念,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全局中来看待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寻找五位一体中的民生契合点,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党要想成为长期执政并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党,就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就像经济学上的积累和消费一样,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需要找一个平衡点。民生就是消费,就需要找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的一个平衡点。不能只顾当前的经济发展,要将必要的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这就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切实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受益,巩固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学哲学,用哲学,哲学是形而上的,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哲学上关怀一下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切实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受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姓名单位:若尔盖县司法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请自行核实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