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个不断扬弃旧事物和不断选择新事物的永恒发展过程,它总是在不断提出新的使命和完成新的使命中前进的。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都必将提出这一阶段所必须完成的主要历史课题,也只有这个历史课题的解决,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结合而把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一历史命运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最重大、最根本的历史使命,就是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困境,实现国家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同时,历史也对完成这一重大使命的政治主角进行了有序的选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携带着他们各自的思想武器,先后跃上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充当主角,但他们都毫不例外地一一失败了。历史曾满怀期望地选择了他们,但由于他们都没能经受住历史的严峻考验,完成神圣的历史使命,终于被历史逐一无情地淘汰、抛弃了。
改变中国近代历史命运的神圣使命没有完成,为完成这一神圣使命而进行的历史选择仍在继续着。历史发展过程不仅继续寻找完成这一使命的政治主角,而且在继续造就着完成这一使命的可供选择的政治主角。于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各种主义、思想为武装的各种党派、政团,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都在力争充当完成这一使命的政治主角。这其中,高高飘扬起了一面崭新鲜明的政治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然而,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上新生事物的产生,并积极地参加了政治舞台上的角逐,并不等于她的政治领导者的地位同时确立。中国共产党选择这个时机产生,并争取获得政治领导地位,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能否被承认和接受而成为现实,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选择。历史给予各种政治力量的竞争机会是均等的,中国共产党当初也只是赢得了参加这场竞争的机会。因为,历史的选择往往是双向的选择。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在选择适应这个历史阶段的事物以充当这段历史的主要内容;同样,任何一种事物都在寻找适当的历史机会破土而出,并争取自己持久地生存和发展的途径。正是在这场公平的竞争中,历史作出了明确的选择,那些所持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从而经受不住历史考验的政治竞争者,很快被逐一淘汰;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则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显示出了强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事实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完成中国近代历史使命的重任,才能胜任中国革命的政治领导者。这是在历史考验中所作出的最好的历史选择。
那么,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在这场竞争中赢得历史的选择的呢?
历史的选择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选择。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力,是历史的主人,其意志和利益最终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命运。任何事物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和肯定,并且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才能真正获得持久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从产生的时候起,就充分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最重要,人心的向背决定一切,从而深入工农群众,宣传马列主义,在“唤起民众”方面狠下功夫。正由于这样,她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获得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赢得了历史的选择。
当然,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并不是天生与就的盲目选择,而是经历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过程。我们知道,党是依靠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影响群众,从而实现对群众的领导。而人民群众则根据党的现实政策和实际行动来认识党和决定是否接受、服从党的领导的。因此,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的。他们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与群众打成一片,同甘苦,共患难,情系之于民,想为群众所想,为为群众欲为,谋为群众欲利,权为群众所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到实处,并变为具体的行动,从而使人民群众从切身体验中深信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完全代表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意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全体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具体而生动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党不愧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和造福人民而工作的,从而使我们党极大地增强了对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同各种政治力量的比较和斗争中被中国人民所认识和接受,逐渐完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所做的一切,是其他任何政党所不能比的。同样,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也是任何政党所不可企求的。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党,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才得以成就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创造的辉煌业绩反证了对中国共产党为政治领导者的历史选择的不可辩驳的正确性。但是,历史的选择并没有结束,我们党能否继续赢得这种选择,关键在于她能否继续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这样的实例:一个政权在创业过程中,往往都能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与民众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从而在斗争中崛起,赢得历史的选择。但是,一旦功成之后,则以为既然为历史所选择,便可高枕无忧,于是惰性渐生,松懈腐化,经受不住历史的继续考验而被抛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历史周期律”。它被看成是自秦汉以来改朝换代之“公例”。即使到了近代,似乎也没有摆脱这一周期率的束缚和制约,洪秀全太平天国之兴亡和孙中山国民党的盛衰,不正是最典型的事例吗?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如何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成为党执政以后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显然,我们党在取得执政地位以后,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和腐化变质的危险。因为胜利,党内不可避免地会滋长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停顿下来不求进步的情绪。于是,党内极少数意志薄弱者,经受不住执政的考验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在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侵蚀和影响下,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以权谋私,腐化堕落。解放初期的“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决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内的腐败现象业已出现,刘青山、张子善事件就是典型的一例。对此,我们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为避免和消除这种腐败现象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解放后,党采取的“三反”、“五反”斗争和整党整风运动,目的都在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密切的党群关系,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虽然有过不少挫折和失误,却保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和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经受住了历史的继续考验,继续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和历史的选择。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条件下,党不仅要继续接受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考验,而且还要进一步全面从严治党,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完成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这一时代背景下,党的肌体受到侵蚀而滋长腐败现象的现实危险,也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和明显。尤其是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有些党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部门化倾向和市场交换的某些原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这已成为党内滋生腐败现象的重要根源之一,对此决不可等闲视之,更不可掉以轻心。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党风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如果听任腐败现象发展下去,党就会走向自我毁灭。”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深刻的历史教训为借鉴的。
因此,要使我们党真正彻底跳出“历史周期律”,就必须始终注意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克敌致胜、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法宝。在战争年代,党靠这一法宝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党继续保持了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密切联系,因而尽管发生了象“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和挫折,党仍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谅解和支持,并取得了伟大成就。现在,我们要战胜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惩治腐败,关键仍在于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仍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堡垒最容易从里面攻破,我们决不能自己毁掉自己。只要我们继续把党的自身建设搞好,继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在同各种反动势力和反腐败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被人民所抛弃,被历史所否定就难以避免。
总之,在过去,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历史的选择;在今天,历史仍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但是,历史的选择并没有结束。在将来,中国共产党要继续赢得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就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弘扬与时俱进的法治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人民和历史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正是党的历史所给予我们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启迪。
(作者单位:中共南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