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清楚表明,广东是海上丝路的重要发祥地,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主要港口历久不衰。“南海Ⅰ号”、“南澳Ⅰ号”等水下考古的重大发掘,再次见证了历史上广东海洋文化与经济的盛况,使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世人眼前。
必须看到,“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种文化线路类型,是各地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的集合,其所承载的文化积淀也蕴涵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族群形体基因、语言文字、生活方式、传统技术、礼仪习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海洋文化遗存之中,沿线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的承启与变化、影响与交流,构成了这一独特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与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联系。这就决定了进一步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必然是一项长期、复杂并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系统工程。
当前,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关键工作,是通过实施四大工程,进一步提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水平:
(一)普查保护工程
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应在申遗的基础上,抓紧对全省范围内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家底”进行全面普查,建立跟踪保护资料库,应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冲击。
海上丝绸之路覆盖地域广阔,资源构成丰富,时空跨度大,申遗和保护工作的难度很大。目前,申遗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诸多问题需要从国家到地方层面跨地域、多方面、多部门的通力合作解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包括人类在陆地、海上从事海洋活动遗留下来的遗址、遗物。广东沿海海岸带及海域是历史上中外商民贸易交流与文化交流的主要区域,遗留无数有形与无形的海洋文化遗产。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的广东区段相继发现了“南海Ⅰ号”及“南澳Ⅰ号”两艘古代沉船,但从挖掘、整理、鉴定、研究到陈列、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尚处在摸索阶段。除了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外,“文化线路”中民俗、民间工艺、宗教和文化传承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例如南海神庙每年春季的“波罗诞”庙会,也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就要求我省需要对沿线各地海洋文化遗产进行“家底”盘点,一方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基础和依据,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相关保护、研究、开发以及中长期规划提供全面、翔实、可靠的资料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可考虑参照《长城保护条例》的立法模式,制定区域性《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保护条例》专项法规,厘清相关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管职责,明确保护管理的要求。
应加强对以“南海Ⅰ号”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使之成为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构筑现代海洋文化的新教材、新资源。
“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能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盛况的不可多得的古船实物。以往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字记载很多,但较少实物去呈现。“南海Ⅰ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实物载体。它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标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段历史空白。从目前发掘的情况看,瓷器是“南海Ⅰ号”沉船最为重要的遗物。此外,“南海Ⅰ号”陆续出水金镯、腰带、漆盒、铜镜、铁锅、铜钱等饰物和生活器物,让世人领略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生动地再现了国人四海扬帆的壮观景象,把我们带入波澜壮阔的古典大航海时代,重温海上丝绸之路昔日繁华。如古船满载着各式各样的货物,从生产、销售到市场,构成一个怎样的经济链条和经济体系?“南海Ⅰ号”是世界海洋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如何将它打造成为贯通历史与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知名海洋文化品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相关的研究发掘,都亟需多学科的合作。
(二)宣传推介工程
宣传文化部门应加强组织、策划工作。组织文艺工作者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素材创作高规格、高水平、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通过小说、诗歌、影视作品以及文艺汇演、艺术会展等多种形式,组织社科专家编写通俗的、故事性强的乡土教材,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多渠道把海上丝绸之路宣传工作引向深入,全面、生动、形象地展示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
应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公众参与,营造良好的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明的氛围和土壤。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种“文化线路”,其保护强调地区间的合作参与,公众对“文化线路”建立的愿望是判定“文化线路”真实性的重要一环。任何文化,缺乏公众参与,或失去民众支持,没有群众基础,它都不可能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长的生命力。因此,“文化线路”申遗要建立在激发公众对遗产兴趣的基础之上,这是“文化线路”理念倡导的中心目标之一。以“南海Ⅰ号”为代表的人类海洋活动遗物遗迹,都是先民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体现了我国东南沿海的悠久航海传统和海洋文化内涵,构成中华文化的特殊版块。它们本身所展示的先民勇于探险、开拓创新的胆识和智慧,所挖掘的海洋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有助于提升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构筑海洋文化,增进民族文化的创造力、竞争力。目前,各地群众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实质及影响的认识尚停留在较浅层次,公众海洋意识相对淡薄。所以,必须加强公众参与及舆论宣传,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对话”、“交流”、“和平”、“友谊”等文明精髓深入人心,更好地发挥其教化文明的社会职能和功效。
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宣传推介,强化与沿线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联系和情感交流,缓和海洋争端,为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如密切与南海沿岸国家的海洋合作开发,创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