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很有钱。钱多到一年6万亿元、累计约30万亿元的公共资金去哪儿了说不清楚”。证券日报8日撰文,追问“一年6万亿元公共资金去哪儿了?”(4月8日 中国经济网)
据报道,记者近日根据新华社新闻稿及有关部门资料追踪分析,发现我国土地出让金、高速公路收费、彩票资金等十大公共资金去向不明。文章认为,公共资金信息必须公开透明,因为公共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众理应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4月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有效支持经济增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上指出,“谁让资金沉睡,就严肃问责谁”!两年多以来,李克强总理对盘活存量资金问题上已经有不少于10次的公开表述,“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严加监管”的表述还写入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推进对公共资金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国家审计署2015年工作重点。此外,“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确保公共资金使用安全”,也是今年年初中央纪委常委会工作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依据已有公开数据估算,包括土地出让金、高速公路收费、彩票资金等十大公共资金一年高达6万亿元,累计约30万亿元的庞大公共资金,不能再“收得爽快、用得糊涂、去向成谜”啦!要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公共资金、财政资金,除了要加强审计、严肃整改问责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公共资金置于阳光之下,做到公开透明;让权力不再任性,堵住寻租空间,堵住“跑冒滴漏”;使公共资金得到更为公平更加有效的使用,并大力提高使用绩效。只有这样,公共资金才能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进转型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为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助力,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民生福祉和社会进步。
只有把公共资金置于阳光之下,不让巨大的公共资金成为“糊涂账”,防止和杜绝公共资金不干正事。如此,各级政府才能主动作为、勤政为民、廉洁自律,才能践行法治、维护好市场公平健康的经济秩序,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
《证券日报》在文章中,建议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以考虑就公共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明确“三项原则”,即“三公”原则、遵循市场化原则、以及坚持法制化原则;并期待改革的顶层设计能早日提上议程,让老百姓关于“钱去哪儿了”的追问越来越少!笔者以为,从顶层设计和深化改革两头入手,让公共资金管理更多地阳光化、市场化、法治化,是从根本上解决钱应该从哪儿来、该用哪儿去的最优途径。
当下,在治理资金去向及盘活存量资金问题上,笔者以为可以考虑这么几个方面:
一,政府要着力从产业升级和创新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战略思维,改善公共资金筹集能力。我们知道,当前地方的土地出让金不单是“钱去哪儿了”,更是“钱收齐了没”。不少地方基于GDP情结,热衷于“土地财政”,有的不顾本地实际、放弃或无意发展实业目标。在土地房产开发环节中,为了财政利益和灰色利益私自变相“调节” 土地出让金的问题;如此的楼市与城市畸形繁荣,事实上绑架了银行与地方政府,恶化了发展实体的融资环境,无形中也对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阻力;而且,在土地出让金上糊涂征收,也会助长了腐败。
二,摸清公共资金“底数”很重要。盘活存量的前提,就是有多少存量,而这需要强化审计,加强清理管理,要建立工作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表,事项过程和结果还要尽力公开透明。
三,要盘活存量资金,叫醒“沉睡的钱”来惠民生办大事,还应从地方和部门预算管理方面下手。要抓好财政预算编制、预算安排,以及预算执行和资金调度等各大关键环节,并把公共资金的使用管理与促进廉政建设、加强政府效能公开联系在一起,统筹推进。真正的监督,根本的一点不是地方及部门开几次会、摆个姿态,而是要引入阳光的能量,法制的力量,让公共资金在法治的笼子里运行,在阳光下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