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他还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对疑难或难以解决的实践及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并由此驱使人们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及状态。对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坚持识短不怕丑、揭短不怕痛、治短不犹豫,切实把短板变长,把弱项变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使命。
强化问题意识,首先要多想问题。会“想问题”,折射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工作压力大,哪有时间想别的事。其实,正是因为面临的新情况接踵而来,新问题层出不穷,才更显得“想问题”的重要。很多工作之所以难做,就是因为干部对自身问题缺少必要的反思,对群众态度缺少充分的了解,对问题本质缺少深刻的认识,对本地发展缺少科学的规划。找不出问题的关键,自然会感觉力不从心,无处下手。只有主动作为,才能看准问题、看透问题,从而做到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发。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自觉带着问题想问题、看问题,从群众的言行举止中找到不足,从工作落实中看到差距,从而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强化问题意识,关键是思考问题。思考越经常,思想越丰富;思考越具体,思路越清晰;思考越深入,决策就越趋于科学正确。一个人要在工作中站稳脚跟并保持恒久竞争力,就必须勤学多思,学思结合,用思想的力量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有没有问题意识、能不能发现问题、会不会解决问题,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实现思想水平飞跃的过程。只有带着问题边学习边工作边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入心入脑,才能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得其精髓,获其真谛。这就需要我们把解决问题作为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思想质量的重要载体,在加强思考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思考。工作、学习和思考是有机联系的,把学习思考当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思考,才是工作的完整意义。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思考上,学得更深一些,研得更细一些,悟得更透一些,促进各项工作上质量上层次。
强化问题意识,核心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领导干部思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只有解决了问题和矛盾,才能推动单位建设发展。解决问题要有坚强的党性原则和过硬的能力素质,关键时刻敢于“亮剑”。一些地方的难点问题和敏感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就是个别领导怕担责任,怕担风险,怕解决不好影响个人形象和发展。古人云:“为官避事平生耻。”领导干部要勇于解放思想,从“稳”的思想、“守”的观念、“怕”的心理中走出来,站在对党对事业负责的高度,勇敢地讲硬话、抓硬活、打硬仗,通过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准确了解事物的本质,拿出新办法,形成新举措,把重大问题研究好、敏感问题处理好、棘手问题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