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低效的不良现象,李克强总理厉声严斥。
总理的严斥,击中了政策文件运转流程烦琐、效率低下的要害。让人们再次看明白了有些文件在制定过程中是如何“旅行”的。就此不难理解,对于上面的一些好政策,为什么群众常有“光打雷不下雨”的抱怨。
处长们“把关”并非个别现象。一些政策涉及多个部门,在颁布之前,由相关部门进行“会签”,多几双眼睛,尽可能排除文件中的瑕疵,似乎也有必要。然而,“会签”环节就算不可缺少,几个处长们一“把关”,就把了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这样的效率,是不是太蜗牛了吧?当他们在无休止地讨论,在字斟句酌的时候,难道就不想想,不知有多少地方、多少人正眼巴巴地等待政策的出台?难道不懂得,拖了这么长时间后,这文件的效力还能有多大?仅此而言,大部门的处长们,甚或一些地方的小科长们,无论是从责任心还是工作效率来说,理应为过于低效的文件“旅行”负责,为此挨点板子什么的,应该不冤。
当然,也不能因此把账都算到处长等中层干部的头上。姑且不论别的问题,这些处长们应该也是按惯例来操作的。没有一定的授权,他们能够气定神闲地花大把时间来“把关”?问题的关键,恐怕就在这惯例二字。对于文件的无度“旅行”,惯例就是其通行证,也是应答催问的最好借口。“正在走程序”,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足以抵挡千军万马。至于惯例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部门的自说自话,与现今时代的需要、百姓的期盼是否脱节,为何不作必要的刷新与更改等实质问题,则在有意或无意中被屏蔽了。一些部门及相关人员只要穿上惯例这一马甲,就不必为低效的文件“旅行”付出代价,心安理得走这样那样的程序。其淡定的背后,其实就是权力的傲慢与任性。
政策的制定,缘于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实际工作的需要,往往是越快推出越好,以期尽快落地,尽早释放红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政策的出台,从条文拟定到讨论修改直至敲定成文并审议通过等,依法依规走法定程序,这是必须的。如此郑重其事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制定的政策呼应现实关切,使其效应最大化。但是,强调程序流程的重要,不能因此牺牲政策制定的应有效率。现实的突出问题是,政策制定不是不走程序流程,而是程序过多,流程太繁,甚至出现部长们都同意的事还要由处长们来“把关”这类颠倒程序的怪现象,最终导致程序随意卡壳、流程无度漫游,本该有的政策效应随之衰减或被消解。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政府部门勇于自我革命,大刀阔斧地简政放权,不遗余力提升行政效率,不应只是挂在嘴上。不妨先从政策文件的制定下手,对相关的工作惯例来一次彻查,去枝除蔓,删繁就简,重构程序,再造流程,使之更为科学合理。同时辅以相关的追责与惩处机制,并把这些程序流程置于阳光之下。政府部门若真正能够以制度理性来约束权力任性,那么,处长们“把关”、“会签”卡壳等怪现象,必会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