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设立世界读书日的目的,就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希望全社会人人读书,让图书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成为每个人人生的一部分,简言之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好,意义复杂也简单。因为书可以医愚,可以启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读书可广见闻,可增知识;可与圣贤对话,可通古今大道;可陶冶情操,可涵养正气。读书“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所以,郑成功说:“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翁同龢说:“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好读书,就是多读博览,乃开卷有益的前提。古人说“读万卷书”,大多数人不一定能做到,但务必要尽可能多读书,达到一定的阅读量,有适当的阅读积累,才能起到裨益人生的作用。遗憾的是,在读书数量的排行榜上,我国读者是比较靠后的,据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2013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年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法国20本、美国35本,日本40本、俄罗斯52本,以色列64本。读书少的弊端,或许一时半会儿显不出来,但从长远来看,肯定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而读书是提高文化素养的最重要途径,读书少就会“贫血”、乏力,一定意义上说,也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对于军队也是如此,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正因为如此,打造强军文化必须提倡多读书、读好书。
一说到读书,有些同志马上摆手说,没时间,忙啊。忙也是实际情况,特别是一些领导同志,忙开会,忙检查,忙调研,甚至忙应酬……但要说忙,中央领导更忙,日理万机,头绪繁多,可中央领导同志仍坚持读书学习。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挤就会有,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如果有这样的精神,合理安排时间,减少陪会、应酬等活动,读书学习时间自然就会有了。
读好书,是开卷有益的关键。如今,知识爆炸,资讯发达,各种书籍浩如烟海,难以计数,我们穷尽一生也难读完其中零头。这就需要有选择地读书,读那些最有价值的书,最精彩的书,最经典的书,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书,一言以蔽之,就是读好书。何谓好书?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是有客观标准的,至少要具备三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经得起时间检验,能够传世;被评论家广泛认可,拥有大量读者。但现实情况是,虽然我国出版业空前繁忙,每年要出十几万种书,然而有价值的书、有品位的书、值得读的书偏少,平庸的书、无聊的书、炒剩饭的书、东拼西凑的书偏多,真正可读的好书还不尽如人意。如不解决这个问题,“书香社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多出好书是建设“书香社会”第一要务。而作为普通读者,则要善于识别、阅读好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开卷有益,读出甜头、读出收获。
有人问拉美文豪博尔赫斯,你想象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博尔赫斯说,就是图书馆的样子。同理,“书香社会”也是人间天堂,在这里,好书应有尽有,丰富多彩,读书人数不胜数,如饥似渴,读者沐浴着知识的光芒,吸取着精神的营养,智慧而乐观,充实而幸福,“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