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是全球性的节日。如今,在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读书已不是难事。在欧洲,再小的城镇也能看见图书馆。然而,在“读书日”诞生前的20世纪初期却并非如此。20年来,“世界读书日”影响并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哪怕在黑暗的极夜,也有一缕微光赋予我们力量。英国《卫报》曾这样概括阅读的意义:“如果我们停止阅读,人类的天性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有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不再那么善解人意,不再自我反省,不再有创造性的思维。”在国内,“全民阅读”也两次写入全国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倡导和抓紧的重要工作任务,足见阅读的重要和必要,现实中阅读也已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可以修身,可以养性,可以丰富和传播思想,可以增长知识,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是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道理。一本好书,恰如舌尖上的美味大餐,迅速征服你的灵魂。阅读好书使灵魂纯洁,使心情平静,文字之间,世间万象跃然纸上。正如雨果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用心阅读,有助于纯洁心灵,丰富思想,增长才干,有助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读书是灵魂自我修复和完善的一种方式。博尔赫斯曾把书比作记忆,他说,书是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延伸。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分析鞭辟入里、刻画入木三分,批判句句惊人、讲述字字闪光、见解耐人寻味,十分精辟,给人启迪。一本好书就是一个舞台,灵魂也在阅读中能够悄悄得到净化,思想也在阅读只逐步得到丰富,才干也在阅读中慢慢得到增长。
阅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放自己,提高自己,物质条件的贫乏不能妨碍在阅读中感悟思想和灵魂的存在与意义,“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阅读的人生是草长莺飞,充满精彩,不阅读的人生则一片荒凉,懵懵懂懂,一个不阅读的人眼光不可能开阔,不可能高远,思想不可能提高,更不可能创新。
如今现实中流行微阅读、轻阅读、浅阅读、碎片式阅读、娱乐性阅读,其实都是缺乏深度的阅读,是缺乏力量的阅读,是没有多少启发性和教育性的阅读。这种类型的阅读不利于提高人的精神,所给予的阅读作用在阅读时间结束时就全部结束了。从本质上讲,有内涵的书都是有文脉的,那些在我们读书时能激发我们积累欲望的书才是有文脉的书。所以阅读就要读那些有份量的书,有内涵的书,有质量的书,有启迪的书,如程颐所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这就是阅读的真谛和作用。
健康的身体需要食物营养,健康的心灵需要书籍营养。培根充分评价过读书对于塑造人的性格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阅读虽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灵魂的厚度,提高生命的质量。通过读书能够引导我们与最优秀的人物为伍,能够使我们置身历代伟人巨匠之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能够使我们的灵魂有栖身和升华之所。
中国文人非常注重君子的塑造,孔子就高度评价过阅读《六经》的重要性:“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可见读书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法国文豪法郎士把读书喻为“灵魂的壮游”,此言确实不虚,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认真阅读的那种澄明的心境。有时间,还是多读读书吧。要读书,读好书,读经典,时常读,处处读,用心读,认真读。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把自己修炼得心胸广阔,修炼得大气、大方、大量,修炼得真诚而有爱心,宽容而有耐力,聪慧而有力量。但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阅读,与阅读为伴,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和风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们心中最高贵的伙伴!我相信,用心阅读,纯洁心灵,丰富思想,增长知识,一定有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一定有助于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中共南华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