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保障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根基性工程。新时代新阶段,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重大的挑战。从严治党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的基层党建形势,应对好三大挑战和考验,做到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把党的基层组织始终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一是应对好“两新”组织的“体制外”属性带来的挑战。随着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经济成分、就业形式、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集中表现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这“两新”组织涌现。与传统的经济社会组织相比,“两新”组织具有显著的“体制外”属性,其独立自主,特别是新经济组织的逐利性、私有性甚至外资属性,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两新”组织中党的建设须反映其利益诉求,找准党建工作的逻辑起点和合理性。应从法律的层面上保障“两新”组织中党的建设,对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作出约束性规定,特别要明确涉外企业建立党组织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义务。强化“两新”组织党的建设领导服务机构,把“两新”组织党建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主导范围,从组织领导、物质保障上解决“两新”组织党建问题。
二是应对好开放型社会人口流动性带来的挑战。当下,各城乡区域之间从相互封锁分割到开放互融,人口流动大。很多流动党员不与组织联系,组织关系不转入流入地,党员流出地管不着,流入地不想管,“三不党员”普遍存在;党组织不能在流动人口中起到政治核心作用;农村青壮年优秀人员和党员外出,造成农村党组织建设后备队伍不足和党员年龄老化、能力不足等等,这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重大考验。要适应人口流动性的要求,建立城乡区域统筹的基层组织党建管理机制,依靠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好农村流动先进分子的入党和流动党员的管理及作用发挥问题。应把农村社区党组织工作服务设施信息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性内容,建立全国党员信息库建设,推动党员身份与公民身份信息共享,推进党员发展、党员管理和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信息化、便捷化。将流动党员纳入流入地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流入地党组织有关工作义务和责任。建立党组织、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推动服务群众长效化、制度化。
三是应对好城乡一体城镇化加速带来的挑战。社区取代行政村成为基层社会单元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大规模的人口涌入而党组织建设滞后,社区党组织的机构职数、经费不变,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由于附着在城乡二元制度之上的利益关系调整较难,从村到社区党组织转变难以同步推进城乡制度一元化,村转社区后出现同城二元制。应明确城镇社区党组织职能定位,强化组织设置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组织适应城镇化、服务城镇化的能力。对农村社区党组织职能定位、组织设置、工作运转作出明确的制度安排,促进农村社区党组织工作规范化。统筹规划,加快城乡二元制度一元化进程,保障党的组织村转社区建设与空间城镇化、城乡制度一元化统一部署和协调推进。
(作者单位:百色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