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改革举措,与清理规范“红顶中介”等部署联系起来看,指向更加明确。
6月1起,我国将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和外资均可以申请“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证”。银行卡清算市场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搭建开放兼容的交易平台,让各类银行卡可以在统一的后台清算体系支持下,营造自由便利的银行卡使用环境,将跨机构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实现消费者、商户、银行、支付清算组织等多方共赢。所以说,银行卡清算市场理应是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但现实中,中国银联2002年一成立便成了我国境内唯一的支付清算组织,在国内从事支付业务必须通过银联渠道。每刷一次卡,提供刷卡机的商户都需要支付一笔手续费,发卡银行拿走70%,提供POS机的银行或银联的子公司 “银联商务”拿走20%,银联拿走10%。
一个原本应当充分开放的市场扎上了篱笆,自然就会对整个市场交易体系的运转造成阻碍。近年来不断出现商户拒绝消费者刷卡,根源即在于商家不愿承担过高的手续费。特别是一些初创期的零售或者服务业企业,无形中被抬高了创业成本。与此同时,支付清算服务的可获得性门槛高、便利性差,又制造了一种隐形成本。据报道,阿里的支付宝曾经打算接入银联的支付系统但遭到拒绝。近年来国内线上第三方支付机构蓬勃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线下支付体系一家独大局面的倒逼。
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银行卡交易金额达449.90万亿元,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7%。如此巨量的交易都绕不开银行卡清算市场这一“通道”,凸显出银行卡清算市场在现代市场体系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地位。正因为如此,这种市场“一家独大”的负外部性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由此承受着不合理的交易成本。从这一角度看,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显然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又一项改革力举。
市场交易行为通常由买者、卖者和为交易达成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服务商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第三方服务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像银行卡清算系统这样的平台服务、银行提供的资金服务、各类专业机构提供的认证、计量、咨询、通道等服务。这类支持和中介等服务提供商,凭借为交易达成提供的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构成必要的交易成本。由于每一宗交易都离不开交易支撑服务,所以,第三方服务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发育过程中最突出的短板,就在于第三方服务市场体系的垄断。其中最突出的又是“红顶中介”,企业只有“接受”某些行政部门下属单位或者其指定机构的“服务”,才能获得参与市场交易的资格,正常市场交易的中介费用变成了高昂的“买路钱”。审计署去年6月公布的报告显示,13个中央部门主管的35个社会组织和所属61个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采取违规收费等方式取得收入近30亿元。正因为如此,几乎与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同步,国务院近期已经通过相关文件,将清理规范中介服务,破除垄断,切断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利益关联,旨在整治“红项中介”,培育充分竞争的中介服务市场体系。
李克强总理近期在考察金融机构时反复强调,要降低收费,帮助企业爬坡过坎、渡过难关。显然,当前我国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不合理的交易成本过高问题,已经受到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改革举措正在陆续地出台。拿这种凭借垄断攫取的超额利润开刀,既优化了市场环境、消费环境,又促进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可谓利企利民的实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