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法治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法治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法治问题解决答案的一把“金钥匙”。《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多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在行政决策中应当严格依法行事、保护民众的基本权利。“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法治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法治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法治问题解决答案的一把“金钥匙”。
扬依法治国之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多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从实现强国梦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委的领导下,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规范行使行政权力,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执法监督,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并提“四个全面”,是其法治思维的彰显,扬依法治国之帆”。
依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勾画的新蓝图。这个小康社会是依法实行改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小康社会。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法治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鲜明特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作风,抓住机遇,奋力拼搏,集中精力解决全面建成法治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法治型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须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法治建设问题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深刻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做出了全面部署,全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
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的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的再动员、再部署。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如果不能从严治党,就有亡党亡国的可能;如果不全面从严治党,就不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四个全面”以法治为“轴心”,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行依法行政、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使得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在法治指导下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力保障。
绘制“法治中国进程图”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反复强调和理论阐述,增强了全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鲜明的旗帜、坚定的步伐,表明了中央领导集体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对世情国情的清醒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走向的深沉思考,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书中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地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法治、生态、国防等各领域具体改革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思路,以法治为主线,贯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工作部署和举措,绘制了一幅“法治中国进程图”。
以民为本彰显法治
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的字里行间,能深切感受到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的情怀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他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格依法行事,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强调“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因此,要教育引导督促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遵纪守法、崇尚法治的模范,摈弃人治思想,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法治观念。
坚持推进依法执政
一方面,重视作风建设、依法行事。古人云:“人人有权,其国必兴;人人无权,其国必废。”领导干部在行政决策中应当严格依法行事、保护民众的基本权利。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遵纪守法,接受全党全社会监督,推动党风政风改进。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法治手段使党内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不留腐败死角,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铁腕反腐,法治反腐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坚持反“四风”、改作风,把依法行政工作做精、做细、做深、做实,把改进作风与落实依法行政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以良好的作风保证依法行政工作做到实处。
另一方面,以法治为“轴心”,增强执政机关的公信力。首先,要建立常态化的法律学习制度。包括各级党委中心组领导集体学法制度,新入职的、在职的公务人员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提拔前和任职前的学法制度,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依法行政制度。强化尚法理念,倡导追求正义,维护正义、守法精神,使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实现从“权力至上”向“宪法法律至上”转变,行为上实现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为法治思维的培育和法治方式的运用提供保证。其次,以法治为“轴心”,把依法办事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依法履职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使各级上下形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建设促发展的良好风气。全党全社会崇尚法治、埋头苦干抓落实,增强行政机关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