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哲学发展要直面中国问题

 时间:2015-05-12 09:37:00 |  方兰欣 | 字体:【 】| 阅读: 144

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都是对时代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发展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又要直面当下中国社会,关注人的生存境遇,破解社会发展难题。

科学性与人文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吸收人类社会发展文明的最新成果基础上,提炼革命实践活动经验形成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的虚幻性与欺骗性,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关注现实,强调物质世界的基础性地位,努力探索解释世界、变革世界的可行路径。但是,第二国际时期的一些理论家片面强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经济因素,遗忘或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历史辩证法,将辩证唯物主义扭曲为“经济决定论”。过分强调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人的能动性主体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压抑。长期以来,我们接受的主要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唯物史观,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相对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性特征,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的革命与建设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今天,我们发展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需要兼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既要防止遗忘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性地位而滑入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阵营,也要避免因忽视甚至无视人的主体性地位而形成的宿命论思想。今天,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人文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显然并未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是很强,文化软实力发展不足,从而限制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既要见物,更要见人,要特别突出并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哲学研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日常生活介入,提高文化亲和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内涵、人文底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可亲、可信、可用的看家本领。

社会批判与社会建设

马克思反对哲学的世俗化,主张哲学“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不惧怕结论对自身的伤害,也不怕与各种现有势力发生冲突,实际上就是一种“变革世界”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围绕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境遇,对封建特权、宗教虚幻观念、资本主义抽象权利,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生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今天,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了中国执政党,由革命者转变为建设者与改革者。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发展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既要对习以为常的现实进行批判反思,更要积极引导人们的精神世界重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物质财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精神世界的发展相对不足。当前社会物化生存现象比较严重。我们的生活过度依赖商品,人际交往通过物来实现。拜金主义思想比较普遍,甚至出现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的“拜金女”。一部分人通过名牌、奢侈品、金钱等物的消费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物化思想使一部分人只注重物质享受,不大在意文化修养。社会呼唤思想的力量,生活需要哲学的慰藉。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哲学来进行灵魂的净化、欲望的规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认识世界、答疑解惑、指导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关注当下中国人的物化生存问题,并为克服商品崇拜、货币崇拜提供思想理论源泉,重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我国千百年来形成了浓厚的权力文化观念,人们畏惧权力、依赖权力,权力思维盛行。能力则不同于权力。能力本位社会引导人们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强调后天作为,注重内在实力提升,琢磨技术,琢磨科学,琢磨事情,强调干好事业。能力本位社会解放人,开发人的潜力,鼓励个人奋斗与创新,有利于增强社会创新活力。由权力本位社会转向能力本位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所应当承担起批判权力本位、官本位的重任,助力民族理性思维、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形成,坚持以人为本,倡导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推动能力本位社会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实践与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使其不断超越理论哲学仅仅满足于“解释世界”的局限性。作为我们党的思想基础,必须立足中国社会实际情况。这就要求哲学工作者坚持大众立场、问题意识导向、凝聚各方共识与力量,服务国家建设、破解发展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向中国问题,立足社会实际与服务国家建设并不是要将哲学变成一种类似于实证科学的科学。而是说党员干部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资源与思维方式治国理政,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哲学研究要避免脱离时代与实际,避免脱离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及其生活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为社会大众理性谋划人生,客观认识事物,正确驾驭和处理复杂的矛盾关系提供正确的人生观与方法论指导。

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应当深化自身理论素养,提高理论自身的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即理论和实践的总体性统一的原则。实践的客观性蕴含着革命性的力量,理论的科学性具有批判性的功能。由此,哲学得以存在于纯粹的观念体系之中,更可以存活于各种具体理论和社会实践之中,成为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的本质精神。理论如果不系统、不完善、不彻底,实践活动早晚会栽大跟头。因此,面向中国现实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经验的层面,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证科学的层面,还应当尽可能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理论思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需要在现实实践层面同理论思辨与理论顶层设计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与平衡。坚持实践优先,但又要努力超越实践经验的特殊性局限而上升到具有普遍性的理论高度,并用以指导实践。既要关照中国社会,并对实际问题与现象进行总结和反思,也要不断增强理论的彻底性,提出更加深邃、更具穿透力的理念与思想,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引领社会发展的功能。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