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简政放权——政府系统从事无巨细、名目众多的审批、把关甚至直接操控中解放出来,让市场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我协调、自我作为的效应,让国计民生中的各项事务进入务实高效的状态。这既是中央的重大决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现实的遭遇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述,在诸如“处长把关”、“公章拦路”之类的“最后一公里”处卡了壳。
在大势所趋的环境中放权卡壳往往是以“委婉”的形式表现出来:或“上面”的人主张,“下面”人消极;或在小的方面执行,大的方面懈怠;或在“虚”的领域表现姿态,在“实”的领地按兵不动。所以,尽管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在简政放权方面下了力气,纷纷列出权力清单,为群众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是在不少机关部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严重的梗阻状态。办事的企业和群众不胜其烦,苦不堪言,有的甚至误了大事。
方向正确、群众拥护、中央支持的好事在最后的执行环节遭受阻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让权力部门自己割肉始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权利至上的意识深入了不少人的骨髓,它也反映了我们原有体制的系统性的巨大惯性。其次,与简政放权相匹配的环境发育不够成熟,社会组织在功能上不健全,有的行业协会商会仍未同行政机关脱钩,一些行业协会商会对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还有一定困难等。因此,在中央的决策之后,必须让有效监管措施作为紧跟其后的强有力后续力量,让接近群众“最后一公里”处的阻力得到彻底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