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凡大国,必须要有本国的工业体系来支撑庞大身躯,解放前夕,偌大中国连一颗铁钉都造不出来。我们的开国先辈们,硬是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让民族复兴有了坚强根基。如今,中国制造再出发,将释放怎样的动力、再创怎样的奇迹,值得期待。
当“世界工厂”的光鲜感觉不再,中国将如何定位全球产业版图中的新角色?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有序衔接,一揽子战略规划稳健扎实,一系列亮点举措呼应现实,毫无疑问,这份中国版“工业4.0”行动纲领将深深地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产业变革史上。
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对一个国家意味着筋骨。这是三次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社会的启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举凡大国,必须要有本国的工业体系来支撑庞大身躯,否则必然“骨软筋疲”难以自立,关键时候受制于人,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新中国从立国之始就把工业放在了突出位置。从1954年提出工业现代化,到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到今天推出中国制造2025,伴随时代进步的足音,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壮阔铺开,目标愈加具象,路径愈加清楚,也标志着我们对工业化内涵的把握愈加精准,对现代化规律的认知愈加深入。
创造和积累财富,搭建国家现代化的框架,是工业化的历史使命。而在中国,这条发展之路更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解放、自主、奋斗、强国等观念注入了民族意志。回想近代以来的相当长时间,中国因工业薄弱、国力衰微而受人欺辱。解放前夕,偌大中国连一颗铁钉都造不出来。我们的开国先辈们,硬是靠着一股“节衣缩食、勒紧裤带”的奋斗精神,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让民族复兴有了坚强根基。2010年,历史性一刻定格——时隔150年,中国重返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倘若将这一个个时间节点串联,我们会发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史,就是一部工业化的创业奋进史。如今,中国制造再出发,将释放怎样的动力、再创怎样的奇迹,值得期待。
世界瞬息万变,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换挡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不少新观点、新看法、新解读也冒了出来。有的立足个别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认为做大第三产业才是正路,制造业可以暂且放一放;有的担心产能过剩,称中国已到了必须“去工业化”的时候;还有的着眼全球经济变局,提出“中国制造”疲态已显,尽早转型方为上策。凡此种种,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是全部道理。一个国家制造业能力越强、工业化水平越高,经济实力就越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这才是现代经济发展不变的硬道理。要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从“量大”迈向“质强”,必须牢牢抓住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在这个事上,我们要有定力,切不可听人忽悠,被一些花哨时髦的概念引入“产业空心化”的怪圈,成为附庸他国、任人宰割的“软肉”。
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没有终南捷径,不会一蹴而就。当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德国工业4.0战略,激荡起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时,我们不能落后掉队,但也要时刻头脑清醒,结合国情把发展路径选择好。要找准“定位仪”,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盘活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要用好“转化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特别是用好“互联网+”、“云制造”等新技术,让创新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要发掘“人才库”,不拘一格选人才,放手大胆用人才,包容创新育人才,广纳贤才,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提供坚实支撑。惟此,我们才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也才能真正从过去生产低附加值消费品的“世界工厂”抽身出来,实现向制造强国升级的“惊人一跃”。
阿基米德曾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中国制造无疑就是那坚实而有力的支点。“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是《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目标,也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有的浓重底色。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拥有四大发明的民族,一定拥有足够的智慧再次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一个涅槃重生的民族,一定拥有足够的底气再次凭借双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