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时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时间:2015-06-09 13:12:00 |  | 字体:【 】| 阅读: 153

韩喜平,政治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吉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理论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中央级媒体,撰写和主编《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教材和专著7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国家、社会和学生的共同需要

记者:作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师,您认为高校的教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韩喜平:马克思主义是谋求平等、自由的学说,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尤其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意识形态教育,而且对于学生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简单说教,而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学术性,对马克思主义内涵进行解读,从价值性和科学性上给学生一个合理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从个人的角度上说,它又是一种乐观进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获得一种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社会、对待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还提供了一种理论熏陶,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而理论思维的建立能帮助学生在本身专业学习中秉持更正确的方法,也就更容易有所建树。因此,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并不仅仅是国家教育教学体系的要求,更是学生的需要,这一点需要明确。

记者:您怎样看待当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状?

韩喜平:必须承认,现在社会,包括学生都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持有某种怀疑,有些人认为,既然学校普遍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进行了这么多正面教育,社会上为什么还有坏风气,这是不是我们教育失败的表现?我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

现阶段社会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让人们短时间内物质生活实现了丰盈,但精神世界的发展并没有与物质增长同步;如我们存在诸多民生问题没有解决;再如商品拜物教的盛行,一部分人异化程度严重,这是出现种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施行过程中,确实有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对于老师的讲授内容缺乏认同,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说理能力,改进教学方法。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是整个社会各种力量、各种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和水平、全部社会问题的解决绝不是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够实现的。把社会问题的产生归咎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赋予马克思主义教育以改造社会的期待,显然是不客观的。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教育无所作为或可有可无,相反,应当更加强化,如何改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当前正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门课程,只是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人们如果将这样一门学科赋予了能够改变整个世界的期待,或者将社会问题的产生都归咎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缺失,这显然也是不客观的。

我们的理论自信从何而来

记者:应该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优势?您怎样看待当下部分学者“言必称西方”的现象?

韩喜平:1840年以来,中国谋求自强独立的过程中,社会上先后出现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近300种理论,最终马克思主义在众多理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正当性或者说优势在于其是否满足实践需要,以及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中国革命与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都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普通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朦胧意愿的理论表达,劳动人民的根本立场、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与时俱进的理论态度、不断创新的实践要求,都是这一理论所固有的内在优势。根本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谋求平等解放的学科。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立场、观点、方法上都能够符合中国实际,能够直面并解决中国问题。具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倡导共同富裕,谋求平等、公平与和谐,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合我国国情,这是我们拥有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

当下的学术界,有少数人在研究理论问题的时候热衷于“拿来”,言必称希腊、文必引西方,对自己的优秀理论成果视而不见,甚至不屑一顾。这种学术上的“拿来”,在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时很容易“水土不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后果很严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实践是互相构造共同发展的关系。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创造创新性的实践也不断提供新问题、形成新经验,为理论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所以,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构建,虽然离不开当代的世界语境,但也必须面向我们自己的实践,从中国的实践中来,到中国的实践中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显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这应该给我们的理论足够自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运用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系统来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理想图景,以达到凝聚民心的作用,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对此,每一个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学者都有责任和义务摒弃前面提到的错误倾向,用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问题。

解决农村问题:全社会应该有所担当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速度总体落后于城市,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韩喜平: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从这一角度看,农村问题就是全社会的问题,农村问题解决不好,早晚会影响城里人的生活质量、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流动的社会才是稳定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阶层有了固化的趋势,而社会阶层一旦固化,整个社会都将因此蒙受负面影响。现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差距和分化控制在合理的区间之内,力求使人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并没有丧失流动的动力,普通人仍然可以通过努力,实现更高层面的人生价值,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只要掌握了必要的本领,只要努力,人生总有机会。

记者:现在,很多地区的高考政策开始向农村地区倾斜,为的是弥补城乡教学水平的差距给农村学生升学造成的负面影响,您怎样看待这样的政策?

韩喜平:受到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一流高校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以此为背景,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面向农村学生的高考优惠政策,为的是保障不同出身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更加平等地享有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很有必要,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认为需要注意这样一点:不要为了短期的平衡而放弃长期发展的考虑,尽量不要放松学生在能力掌握上的要求。解决城乡教育不平衡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使政策倾斜和民间慈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那些优秀、努力的农村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更通畅的上升通道,最终实现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