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引领农村社会习俗变迁

 时间:2015-06-09 09:20:00 |  张国民 | 字体:【 】| 阅读: 131

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与引领农村社会习俗变迁,以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的与意义

农村社会习俗是一种特定的乡土文化现象,是反映乡民生存生活的多彩画卷。新时期以来,随着我省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我省农村社会习俗也随之不断变迁,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在新的形势下,把握与引领农村社会习俗变迁,是促进我省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及其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之义与重要内容。

首先,全面反映与呈现我省农村社会习俗变迁状况,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了解我省民情、社情、村情、农情,以科学制定与实施农村发展规划以及有关文化政策,推动我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

其次,深刻认识与把握农村社会习俗所内蕴的文化基因与社会心理机制,有利于破解农村社会习俗变迁面临的困境与风险,以推进新农村移风易俗,挖掘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再次,及时制定与实施引领农村社会习俗变迁的有效对策,有益于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发展,以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社会主义乡风文明建设。

内容与创新

引领农村社会习俗变迁,要把握其本质特征。农村社会习俗作为一种特定的乡土文化现象,其形成的根源在于,乡民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经过提炼,成为一种精神理念,这样精神又外化为他们日常生活当中,由日常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习惯即习俗,其中的精神理念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基因。农村社会习俗既是其文化基因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外显,其实质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转换、激活、变异、重组、同化、遗失以及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等。显然,农村社会习俗作为特定的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之源;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农村社会习俗的核心与灵魂;新农村文化建设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优化、传承、激活与创新。

引领农村社会习俗变迁,要了解其现状特点。当前农村社会习俗变迁,主要表现在生活、礼遇、婚丧与节庆等习俗方面,呈现出时代性、多元化与复杂性的新特点、新趋势,它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促进或阻滞的双重作用。为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积极引领农村社会习俗的转变,一方面要挖掘习俗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与弘扬良好的习俗,另一方要剔除与治理不良习俗,尤其是防范与治理旧习恶俗回潮,以促新农村文化建设以及乡风文明建设。

引领农村社会习俗变迁,要分析其存在问题。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在农村社会习俗变迁中,存在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被同化、遗失与失忆的现象与问题。为此,建设新农村文化,应秉持对乡土文化贯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原则,防范于规避新型城镇化出现的误区与陷阱,以加紧抢救与保护农村社会习俗变迁中遗失的原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村落特色文化,留住乡愁,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

对策与建议

保护与传承农村习俗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做好保护与传承乡土习俗文化工作;加强党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主导与引领农村社会习俗变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倡导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加大经济扶持,为农村新文化新习俗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载体与环境条件;注重农村“能人”培养,使他们在农村新文化新习俗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示范与引领作用。

引导与重塑农村习俗心理。建设新农村文化,要了解民心、引导民意,特别是要了解民众的心理需求与愿望,把握农村习俗的实质,以更好地引导民意,移风易俗,促进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社会习俗的形成;深入教育、引领民风,特别是要抓住“重要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这个根本,培育新农民;优化环境、改善民生,特别是要不断地改善与优化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改善民生,进而改良农民的生活方式。

传承与重构农村文化基因。引文化基因入题,实施文化基因工程,就要注重与着眼于农村社会习俗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把握其形成机制以及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而在绘制文化基因图谱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基因定位,实施文化基因工程,以剔除与治理农村社会的陈规旧俗,同时使优秀文化基因得到激活与传承,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统特色的习俗文化得到强化与彰显,逐步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良好社会风尚。

传承与弘扬农村节日文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力组织与主导农村传统节庆活动,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采取有效措施,着力保护与培养农村传统节日文化传人;极力挖掘与抢救农村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以防止传统节日文化的断裂与空洞化。

建设与创新农村优秀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思考,把握全局,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协调关系,注重特色,突出创新。抓教育,夯实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定规约,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框架;投资金,搭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平台;挖资源,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作者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2014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项目成果。)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