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谁是“账难做”的罪魁祸首?

 时间:2015-06-09 15:16:00 |  马君立 江文 | 字体:【 】| 阅读: 164

听一位基层领导干部感慨:八项规定出台之后真严,账真难做。想把不合理甚至违规开支“合理”入账,可能性越来越小。

即便如此,总是有人想在账目上动手脚,以“糊涂账”为各种违规行为打掩护。比如,按人数报账时,开支大了,就一人报多人;公款消费时,“大发票”换成“小发票”,饭费开成会议费……种种手法,账面上一时不容易看出问题,也曾让一些人蒙混过关,让严格的制度规定在最后一环落了空。

谁是基层“做账难”的罪魁祸首?

马君立: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政策对基层的倾斜力度逐年增大,各种名目繁多、金额巨大的财政资金以各种形式流向基层,虽然大部分资金都有明确的用途、严格的使用要求,但基层一级掌握着很大的主动权,甚至能对资金的最终归宿“拍板”。八项规定以前,国家对基层资金使用的管控、账目管理等要求不严,很多基层单位把资金用在吃喝玩乐、改善工作环境及发放职工福利方面。八项规定以后,对财政性资金的管控力度逐年增大,要求越来越高。而很多领导干部,受惯性思维影响,在明知资金使用违规时,总想在做账上做文章,如吃喝玩乐费开办公用品费,单次大额发票换多次小额发票,通过“糊涂账”,规避国家政策。

谁是基层做账难的罪魁祸首?笔者认为首先是领导干部骨子里的陈旧思维,八项规定以前监管存漏洞,对票据把关、账目审计不严,得过且过,能放则放,对可疑处不深挖,对真实性不审查,麻痹了领导干部的神经,形成了惯性思维。其次是领导干部受腐朽思想的影响,还未适应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在资金使用上为所欲为、无所忌惮,总认为只要账目做得好,就能万无一失,但真正到了做账环节,发现处处是红线,项项有规定,感觉“做账难”。还有是一些领导干部对财经政策不熟悉,不依规定依经验,想当然做账,其结果是四处碰壁。

其实“做账难”并不是现在国家对机关单位的做账要求很高,需要极高的专业知识才能完成,而是一些人幻想靠做账来抹平财务违规,想把一些违规使用的资金通过做假账、做“糊涂账”规避监管,而这些与国家法律政策背道而驰的做法,必然会增加工作“难度”。其实,假账、“糊涂账”不可能天衣无缝、滴水不漏,根本经不起真查。从严审计,寻根究底,终会让它露出马脚。上下联动严格财务规定,打消一些人靠做账来抹平财务违规的幻想,把资金使用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老老实实做明白账自会蔚为风气,“做账”也就不会再成“为难事”。

“账难做”的根源在领导身上

江文:朱镕基同志几乎从不题词,他在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却“破例”为新成立的国家会计学院3次题词“不做假账”,并明确指示将其作为校训。朱镕基同志的题词背后,就可以看出,在中国,还有很多财会人员在做假账,这当中除少数可能是财会人员自己的责任外,大多可能跟单位的领导干部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个别的领导干部自己做了有违八项规定的事,又想靠做账来抹平财务违规,逼迫财会人员做假账,才让财会人员感叹“账难做”。

由此看来,要让账不难做,财会人员就不能做“糊涂账”做假账,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做“明白账”,这样账自然就不难做了。因此各级党委首先就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让他们真正地用“三严三实”来要求自己,严格地依法办事,不做违反党纪国法的事,这样他们自然就没有做假账的需要了;其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也要加强对各单位的财务账目的审计,要从严把关,从严审计,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要对每一笔可疑的账目寻根问底,让假账无处遁形,这样自然而然地让领导干部不想做假账;最后各级纪委监察机关要对清查出来的牵涉假账的财会人员和党政干部给以党纪政纪的处分,让他们得不偿失,为他们的过错买单,这样震慑他们,就会让他们不敢做假账。

只要领导干部没有做假账的需要,他们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办事,那么作为具体执行这项工作的财会人员就可以放下心来,轻轻松松地按原则办事,坚持做到一是一,二是二,那么“账难做”的问题完全就可能迎刃而解。“做账”也就不会再成“为难事”了。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