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抓好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

 时间:2015-06-19 14:02:00 |  李书吾 朱少华 | 字体:【 】| 阅读: 1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政治生态问题。2014年6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五个要”的要求。今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从本质而言,政治生态就是党员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不仅关乎党的自身建设大局,关乎党的形象,而且直接决定着人心向背和党的事业成败。当前,净化政治生态亟须抓好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补足理想信念之钙。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向往、奋斗和追求的根本目标,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政治立场和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人类社会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和牵引,一个政党、一个人也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牵引。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实际上也是不断地实现自己理想信念的过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及其成员的精神之钙,更是精彩人生的“定海神针”。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更加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保障。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教育要突出重点,加强党性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人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能否成为合格共产党人的关键。一方面,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牢记宗旨、恪尽职守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抵御错误思想和行为侵蚀的坚强保证。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各种风浪考验面前坚如磐石,在各种诱惑面前不为所惑,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才能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汇聚起磅礴的动力。

二是扎紧制度法规之篱。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制度是决定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净化政治生态中的地位作用,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我们党的所有成员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各种不良社会现象和错误思想会不断侵蚀我们党的肌体,影响党的队伍建设,致使政治生态改变。同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了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长此以往,谁会把制度当回事呢?如果这种状况反复出现,必然加剧政治生态的恶化。政治生态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或者老问题以新的面貌出现。因此,净化政治生态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下功夫、用狠劲,持续努力、久久为功,让已经采取的措施、形成的机制落地生根,让已经取得的成效巩固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抓到底,绝不能半途而废。

三是夯实品德修养之基。品德修养是人的境界、涵养、素质、品位的集中体现,更是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个人的品德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君子的标准、士人的追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始终把党员的品德修养当成思想组织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1939年,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更是进一步明确了共产党员应具备的8个方面最基本的修养。人民群众认知我们党、认同我们党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党的最基本成分——每一名党员来实现的。广大党员干部的良好品质,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政治生态。不可设想,党员品德修养差,党的组织会有凝聚力战斗力;更不能设想,党员品德修养差,人民群众会认同、支持、参与到党所倡导的工作中来。这也告诉我们,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主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用社会风气的正向功能助推党风之正,实现党风与社会风气的良性互动,努力建设全社会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的良好从政环境。

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辨证施治。首先,坚持整体净化。生态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政治生态建设,必须着眼系统特色,从整体着眼,从全局入手,抓好整体净化工作。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局部扩展到全局、部分影响到整体。一旦整体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牢记“两个务必”,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着力解决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性课题,增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自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实现净化政治生态与解决好民生问题、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与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结合起来,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结合起来,使净化政治生态的过程成为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成为落实“四个全面”重大战略部署、助力中国梦的过程。

其次,促进个体净化。习总书记强调:“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疾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这为我们净化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领导干部的“领导”地位和角色,决定了他们不仅是干部队伍中的“带头人”,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引领者”。“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正,党风政风就正,社会风气也正。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形象、什么样的影响力出现在群众面前,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且孕育着一种风气、一种环境的形成。当下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无疑是促进个体净化进而实现政治生态净化的重要抓手和核心内容。

最后,实现整体净化与个体净化的互促共进。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告诉我们,整体净化离不开个体净化,个体净化又受到整体净化的影响和制约。净化政治生态中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里面,实现整体净化与个体净化的互促共进,十分重要。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大力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认真而不敷衍、深刻而不肤浅、尖锐而不含糊的党内批评,能够教育党员、团结党员,促使广大党员不断进步。要严格党内生活,在促进党内团结和谐上下功夫。要加强党员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党内监督是党内民主、党内团结的保障。无党内监督制度保障的党内民主、党内团结,只会导致党的一盘散沙,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党的分裂和崩溃。要进一步健全干部常态化培养、选拔、管理机制,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坚决惩治腐败。如果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腐败分子为所欲为,良好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就无从谈起。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健全监督体系与问责制度,形成立体监督,“让每一个干部都深刻懂得,当干部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把制度笼子的钥匙捏在广大群众手里,用广大党员干部执政为民、拒腐防变实际能力的提升展示良好的政治生态。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