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握法律之重器,掌握着大量公权力和行政资源,是推进依法治国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正人正己、依法治己,决不能用法治的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台下却另行一套。
依法治国的重要内涵是依法规范公权力的行使,防止权力滥用。公权力的具体执行和操作者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当前法治同人治、礼治、德治,甚至个别边远落后地区仍存在的宗法之治并存的情况下,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场重大考验,也是对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自身利益的自我革命。
向人治观念革命,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观念是思维的起点。党员干部应明确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权,行使的权力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在现实工作中,要克服政治泛化思维,不能动辄以“不讲政治”为由,以言代法,压制法治;克服特权和威权思维,防止本可各司其职、照章办事的事务,都要“开会研究决定”,形成横向抵制法治的机制;克服“上级指示至上”和“行政权力至上”思维,使有权独立决策的权力主体不能独立承担行为的法律后果,防止形成纵向抵制法治的机制;克服官本位思想,提倡民本文化和平等文化,破除当官就能占有资源、就能鸡犬升天的封建思想,尤其要传播、弘扬和培育职业精神和行业神圣感,推进行业自治和自律,形成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显身手、受尊重的多元价值观。
向潜规则革命,树立制度观念和透明原则。潜规则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一种消极现象,是制度失效的“木马病毒”。人情关系越复杂,说明我们离法治的距离越远。有人认为“这法那法,不如领导的看法想法”。法律条文只是摆在明面上的,具体办事还得靠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往往“正事邪办,邪事正办”。殊不知“针眼大的窟窿,进斗大的风”,制度一旦允许“特殊人”、“特殊事”存在,就会产生破窗效应。领导干部几乎每天都面临决策和选择,必须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留“暗门”,不开“天窗”,才能依法办事、取信于民。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曝光潜规则阴暗角落的利器。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各个方面的监督,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向利益固化革命,树立全局观和公平正义观。社会主义以社会政治观为基础,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最根本的公平正义。既得利益集团阻碍改革和法治,是一般性规律。因为法律调节的是利益关系,法治往往会削弱少数人的既得利益。如果看不到党内利益集团的存在和致命危害,就会使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失去基本判断和政治立场。党内党外利益集团固化社会阶层和利益,必然导致社会失去活力而最终让广大民众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所在。只有拆除利益固化和阶层固化的藩篱,才能出于公意,坚持正义,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减少社会转型期“结构性的怨恨和剥夺感”。
勇于自我革命,做到依法治己,最深层的动力源于坚定执着的信仰。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头,没有任何理由放不下一己之私,没有任何借口摆不脱观念之困,各级领导干部更应从严从实、自觉担当,在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肩扛重任、走在前列。
(作者系四川省政协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