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我国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表明邓小平同志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我们国家在今天全面深化改革之际,仍需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以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坚定继续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迈步的信念。全面深化改革,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应当把握以下三个要义:
一、全面深化改革应针对“第二个飞跃”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设计农业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时提出实现“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同志针对农村改革和发展提出的“两个飞跃”重要思想,不光可以应用到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上,对今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也非常适用。
中国实行全面深化改革的“两个飞跃”阶段应以这两个阶段为标准: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为主导的前提下,让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补充,允许少数人先富裕,即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第二阶段深化改革时期,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即“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我们国家现已实现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第一个飞跃”,即小康水平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1世纪初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初步实现小康,但所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上提出我国在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之后,我国加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力度,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外资企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13年达到6000多美元,已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所应达到的目标。但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社会阶层固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没有充分体现。这表明现有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亟须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应在“第一个飞跃”的基础上,以实现“第二个飞跃”为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走集体化经济发展道路。这与邓小平理论是完全相符合的。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共同富裕的构想时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在20世纪末早已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人民生活还远没有达到共同富裕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的确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是并没有落实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反而财富差距呈现进一步拉大趋势,这并不符合“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要让全国人民普遍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第二个飞跃”,我们只有坚持走集体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全面深化改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以集体经济为实践形式,与邓小平理论“集体化是社会主义”这个论断相一致,只有坚持集体化的发展方向,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生产经营方式、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全面深化改革,走集体化的发展之路,这是一条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集体所有制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发展生产、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要求,建立在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生产要素所有权、保障劳动者劳动投入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收益的基础上,又将分散的生产要素组织为集体生产要素,进行规模化生产,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配,实现既保证劳动者个人权利和权益,又取得组织起来扩大生产、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双重收益。它可以克服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劳动者与资本分离,劳动者陷入打工地位,只能取得相当于和通常是低于劳动力价值的收入,而剩余价值全部为资本占有的根本矛盾,使劳动者真正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二、全面深化改革应使“两个毫不动摇”服从于“三个有利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在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在不断变化,但不管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如何变化,都要以体现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为底线。同时,也不能忽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是非的根本标准,即“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从根本方向上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
为了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中,不偏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性质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就要求“两个毫不动摇”应服从“三个有利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牢牢把握了问题的根本,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中指出:“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水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分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滩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从这可看出,“两个毫不动摇”应服从“三个有利于”,违反“三个有利于”的东西不能毫不动摇地去搞。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就不仅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只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方面,还要看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否改善,贫富差距是否有所缩小。这就要求“两个毫不动摇”的并进应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进行,非公有制经济应在公有制经济引导下发挥作用。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是人民群众
邓小平同志已对人民群众在党领导工作中和改革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系统阐释。邓小平同志在1956年9月16日《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什么是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呢?简单地说来,它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同时,邓小平也指出大家要坚定对改革的信心,深化改革应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拿事实给人民看,这样人民的心里才会平静下来……如果不从更深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那么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的平静都是靠不住的。要看到这个大局。”“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更要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中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值得我们借鉴与重视。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人民群众仍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的根本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与邓小平的改革理论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
在新时期,我们国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有很大变化,社会基本矛盾越来越复杂,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而要顺利渡过这一关,确保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会改变,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把人民的需要当做第一需要,着力解决与人民群众相关的一切生活、生产问题,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只有这样,我们也才能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发挥其主体作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现行制度中的一系列弊端,进行彻底而又坚决的改革,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有希望,人民才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