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葛朗台式”贪官得的什么病?

 时间:2015-07-15 09:24:00 |  李金芳 | 字体:【 】| 阅读: 127

一方面贪婪成性,另一方面却节约抠门,爱钱如命的“葛朗台”让很多人印象深刻,艺术虽高于生活也来自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

镇江市民防局原局长朱冬生就是这样一个“葛朗台式”的贪官,他一方面省吃俭用至极,衣领磨得毛边开线,宁可坐2个多小时公交到乡下去买爱吃的豆制品,也要省下汽油钱。一方面大肆受贿至极,把持审批权,权钱交易,先后受贿 195万多。

最近,朱冬生被镇江市中级法院以受贿罪判刑11年,没收财产50万元。随着这个“葛朗台式贪官”真面目的逐步披露,舆论也跟着炸开了锅。

“葛朗台式”贪官得的什么病?

“穷怕了”岂能成为贪腐借口?

李兆春 :自古有所谓“为官发财,应当两道”,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这其实都是在告诫为官者要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永葆清廉本色。但是现实中,“当官发财”在不知不觉中被曲解成了一个词语。有些领导干部,比如朱冬生,“穷怕了”、“怕穷了”,思想上渐渐发生扭曲, 才会在灯红酒绿中迷失方向,在阿谀奉承中遗失本色,在不知不觉中丢掉党性的底线、忘记法律的红线,最终走上腐化堕落、贪污受贿的“不归路”。

其实,“穷怕了”借口掩盖下的是贪官精神上的“贫瘠”。宗旨意识淡化了、一心为己的杂念却滋生了,奋斗劲头消减了、有了功绩的自满心态却增加了,奉献精神消失了、贪图享受的心理却出现了。此消彼长之下,一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就难免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确实,一个人物质上贫穷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上贫穷了。焦裕禄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孔繁森因公殉职时身上仅有8.6元钱,杨善洲将价值3个多亿的林场无偿捐给国家,谷文昌将工作人员买来一斤饼干退掉……又有谁敢说他们是贫穷的?或许他们在物质上并不富有,可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富足的。他们以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安贫乐道的淡泊品质,完美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也为所有党员干部扬起了一面旗帜、树起了一面镜子、立起了 一座丰碑。

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有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处事,在政治上把握住方向,在感情上把握住原则,在行动上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不让“穷怕了”的扭曲心理和贪图享受的不良心态滋生蔓延。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自己始终以党员标准自律、以纪律制度自警、以公仆精神自省,始终持正保洁。

“贪官葛朗台”入狱启示了啥?

季伟:归纳一下“葛朗台式”贪官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从小生活贫困是他们人生的起点,而权钱交易、贪污腐败最终成为他们仕途的终点。而透过“葛朗台式”贪官的人生轨迹,其实,我们更能得到诸多启示。

“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自幼家穷,生活贫困,磨炼了朱某的坚强意志,养成了生活朴素、节俭,肯于吃苦耐劳的良好生活习惯。也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节俭意识和拼搏精神,才使得他在人生的仕途上乘风破浪,得到领导的赏识,得到组织的认可。由此可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和顽强拼搏的坚强斗志,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做人要懂得知足,不择手段地贪得无厌必将自掘坟墓。作为市级民防局局长,虽然说不上是享尽荣华富贵,但至少衣食无忧的“小资”生活还是不在话下的。然而朱某却不懂得满足,大肆地搞着权钱交易,“有钱就收”成为他人生的座右铭,这充分暴露出其贪婪和不知满足的本性。恐怕他还没有真正懂得“纵有良田万顷,不过日食三斗;纵有广厦万间,不过夜宿一床”的道理。

为官者要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对于一些商人或者企业而言,可谓“无利不起早”,他们看中了权力这块“肥肉”过后,就会不择手段地进行着各种围猎。而作为手握重权的为官者,倘若稍有放松和放纵,就很容易会成为别人口中的“唐僧肉”。显然,朱某就是没有禁得住金钱的诱惑,没有抵得住众人的围猎,没有做到警钟长鸣,最终在本该享受清福的年龄,却锒铛入狱,着实可惜、可叹!

事实上,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官,都需要有这种“葛朗台式”勤俭的作风和艰苦的意识,但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贪腐的行为,就是大错特错了。随着“贪官葛朗台”的入狱,在撕掉一些人贪腐行为神秘面纱的同时,我们更是得到了诸多的启示,希望所有为官者都能引以为戒,不矫揉造作、不以权谋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

为“葛朗台式”的贪官发出一声叹息

杨丽娟 韩秀丽:如果不是铁一般的违法犯罪证据摆在面前,相信很多人不会将这个看上去如此节俭的人与一个贪官联系起来。可是,随着朱冬生一桩桩贪腐事实浮出水面,我们不得不感慨,这个“葛朗台式”的人物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而在感慨的同时,我们也从心底发出了一声叹息,难道费尽心机、小心翼翼的朱冬生只是为了当一回“过路财神”?

当然不是。这一切的假象后面,是一颗卑微而茫然的心。朱冬生将自己受贿的最终原因归结为幼年时的窘迫境遇,他认为“穷怕了”心理成为他贪腐之路的起 点。实际上,从苦日子里过来的人很多,并非人人都像他一样变的贪婪且时时带着面具生活。恐怕“穷怕了”只是托辞,内心最深处的“贪欲”才是根本。这个欲望使他对自己进行了自我催眠,或许还感觉良好。如果不是一个从内心就把自己看的卑微而渺小的人,是不会认为“不义之财”是可以这样揣进自己腰包的。看来,虽然是受党和国家教育多年的党员干部,也不免会因为心理上的错误认知而一头栽下悬崖。

习总书记说过,“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当官与发财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允许有交叉,一旦交叉肯定就会出问题。官员手中的权力既不是可以用来交易的筹码,也不能被当做“礼尚往来”的回馈。既然选择了从政,选择了做官,就该把钱财等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守住自己的人生底线。在我看来,这样的认知才是真正的“高、大、上”!高是高尚,只有情操高尚的党员干部才不会在人民面前伪装;大是大气,只有胸襟大气的党员干部才不会对权钱带着狭隘的眼光;上是上等,只有人品上等的党员干部才不会把捞钱当成自己的“主战场”。

对于那些“葛朗台式”的贪官,到最后,唯留下一声叹息而已!其实,贪了就是贪了,容不得任何借口。纵使有过“在马路上跌个跟头都恨不得抓把泥回家” 的困窘时候,也不能在走上领导岗位后就恨不得把整个世界“搬”回家。要知道,你“搬”的不过是俘虏自己的镣铐,在你沾沾自喜的同时,已然付出沉重的代价!

“葛朗台式”贪官是得了“恋钱癖”

陆建林:有些贪官之所以表现得那样节俭,完全就是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不是不想去享受,而是“偷来的铜锣不敢敲”,不敢花、不能花,只要他们花钱大手大脚,他们的贪腐很快就会引起有关人员的注意,他们就会露出马脚,所以他们采取更加节俭的方式来隐蔽自己。他们想等退休以后再来享受,却不知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存在着贪腐行为,终有被发现的一天。

当然,在这些吝啬的贪官中,也有些是真没有享受欲望的人,他们对于物质享受并不热衷,但是却很享受贪腐的过程,因为这就是权力给他们带来的快感。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那些真正只贪不花贪官的本质,精神上的享受也是享受,他们“享受”了贪腐带来的快感,就要为这样的“享受”买单。说到底,这种奇怪的心理本质上就是一种病。

杨怡旷:通过新闻中朱某平日“守财奴”生活的描述,结合他利用职权大肆贪污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他把铜板穿在肋骨上,花一文钱浑身都疼的悭吝。调侃之余不难断定,朱某这是染上了“恋钱癖”。近乎变态的心理,导致了朱某将金钱视为赋予其安全感、成就感的寄托物,在这种心态下,就会愈发嗜钱如命,也愈发一毛不拔。

恋钱癖若是生在普通人身上,其影响也不过是邻里之间多了一份谈资和笑料,若是生在一个手握权力的处级干部身上,其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朱某身为领导干部,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身患“恋钱癖”,还很享受沦为金钱奴隶的过程,可悲可叹之余,更让人反思,一名成长于贫困之家,体验过人间冷暖的干部,为何在走上领导岗位之时,不思量着去改善民生,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贪赃枉法的守财奴呢?

工作能力再强,业务素质再高,倘若没有高尚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柱,其能力和素质便会成为其“往上爬”的手段,一旦达到了这类干部的“心理预期”,懒惰和享受的情绪便会迅速的占领其思想高地,很多落马的领导干部都曾是声名显赫的一方悍将,但为何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后逐渐腐化,根源还是在思想上总开关拧得不紧;官员的外在形象,往往也会给他人造成错误的判断,朱某平日“节俭”的生活态度,在不熟悉他的人看来,堪称领导干部的典范, 这也成为了朱某天然的“保护色”,成功蒙蔽了身边的许多监督。

落马的贪官都有形形色色的“病症”,对待官员这一特殊的群体,要尤其注重教育和监督相结合,官员出了问题,折射的是整个干部队伍的不健康,有关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本着治病疗伤的目的,将官员中类似于“恋钱癖”等疑难杂症早做诊断,及时治疗。

压缩“葛朗台”式贪官的“表演空间”

向从南:大凡贪官,都热衷于“表演”,难怪有人把现今时代戏称为“表演时代”,相当多的大小官员都在努力提高技艺,争做“优秀演员”。这种说法尽管有些偏颇,但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源自生活”,有众多事实为据。

近年来,这种“做戏”之风,并非始于最近,葛朗台式的贪官屡见不鲜。从穿衣朴素骑自行车上班,家中发现上亿元现金的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到吃饭时只点一碗面,却在家中搜出现金上亿元,黄金37公斤的北戴河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再到贪腐251万余元却“从不吃肉棉布背心穿30年”的吐鲁番 世行办主任、地区水利局局长曹培武节......俭贪官们疯狂敛财,直至坠入无底深渊。

贪官们的“表演术”和“障眼法”确实欺骗了不少的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以至于有的贪官认罪伏法后,人们还不敢相信。数年前,曾有媒体刊登“贪污千万官 员清晨早起排队,只为买一斤便宜一毛的鸡蛋”。如此官员,既是硕鼠,又堪称“铁公鸡”,完美地阐释了“爱财如命”这个成语。

贪腐不会写在脸上,衡量官员清廉与否,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剥其画皮,鉴其内心。由此可见,整治“做戏”之风,没有单一灵丹妙药,只能“多管齐下”“软硬并举”,制度规范、纪律限制、严格监督、道德约束缺一不可。当然,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即将走上岗位和已经在岗的官员,都清楚自己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自己的乌纱帽随时都可能被老百姓摘掉,唯此他们才会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而不是乖乖巧巧做人、认认真真做戏。

贪官的戏演多了,演技再好也难免有演砸的时候。不管是心存“边升边腐”的侥幸还是“双面贪官”的伪装,最终还是难逃党纪国法。可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 部,一定要戒掉贪欲、屏除心中的贪念,清除思想中的杂草,提醒自己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立场,廉洁从政,清廉自守,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坦坦荡荡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然,面对法律,面对铁窗将悔之晚矣。

另外,杜绝节俭官员的闹剧,就得压缩他们的表演空间,需要从加快推行官员财产公示、规范权力运行以及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三个方面入手,以此撕开节俭贪官的画皮,这样其打算“表演”的念头就会有所节制、有所顾忌。

用财产登记识别伪装出来的“好官”

代巧玲:伪装出来的“好官”不容易被人察觉,但他们做的事情的确让人感慨不已,对群众的伤害是极大的。对于这类官员我们不得不防,不能被其表面所迷惑。只要用心,他们的违纪行为也不会藏得太久。要发现这类官员的违纪行为,实行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对其下的财产进行登记,纪检部门要对其的日常行为进行密切监控。要避免官员出现这类违纪行为,还需控制其特权,防止其权利滥用。

用制度的刚性,清除权力滥用的罅隙

余志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是为人之道,更是为官之德。“葛朗台式”贪官和他的豆制品故事,要是放在一个清官身上,或许还会闪闪亮。而朱冬生的上演虽不够精彩,不够波澜壮阔,更是短暂、蹩脚,但无疑给我们的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群众和舆论监督的提出了警醒,在有权就可能“任性”的当下,如何构建全天候的监督网?如何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管理、重大事项决策和公开、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方面强化监督管理?如何真正把权力关进 “笼子”里,用制度的刚性,清除权力滥用的罅隙?“葛朗台式”贪官和他的豆制品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脚本”。

张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葛朗台式”贪官的出现,不仅对反腐是一种警醒,更是对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鞭策。抓好反腐工作,制度建设是最根本的。实践证明,从严治党、端正党风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巩固一整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和机制,对党员干部实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首先,打牢思想教育基础。思想教育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作风不正,就是思想不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解决腐败问题,要致力于解决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的头脑,占领思想阵地。让每一名党员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其次,健全完善制度根本。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上存在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制度不完善有关。因次,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防治腐败各个环节,注重抓苗头、抓全程、超前治,发现倾向性问题,制度及时跟进,逐步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用制度规范行为,用制度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并抓好制度的执行。通过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习培训、考勤、岗位目标责任、行政效能监督、政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和制度,达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目的。

最后,强化监督制约关键。加强监督制约,是保证作风建设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行政权力与监督检查双轨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加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监督,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敢于监督、主动监督的意识。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就必须建立全方位的监督系统,多方位的进行监督。

只有全方位多层次对干部进行监督管理,才能彻底让将那些“葛朗台式”贪官扼杀在摇篮里。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