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法西斯进行的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斗,不仅在世界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人类战争史上也是伟大的。面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国各界各民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英勇奋战,不仅最终战胜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还在世界民族解放史上谱写了灿烂篇章。
第一,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曾创造过灿烂的人类文明,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到了近代,特别是从1840年起,英、法、美、俄、日、德、意、 奥、荷等西方列强接连入侵,明火执仗地割占领土,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其中,日本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最多、屠杀中国人民最多的国家。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一度把中华民族逼到“灭种亡国”的地步,但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全国人民的觉醒。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并成为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抗日战争在全国大规模展开。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所倡导、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最终保证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局部抗战首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后,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并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从而打破了日本“北进”、“南进”的侵略计划,使德日夹击苏联、会师中东的图谋未能达成。
随着中国的重要战略地位被美、英、苏等国所承认,为了使中国继续坚持对日本的有效作战,最终实现“先欧后亚”战略目标,美、英特别是美国在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问题上的态度比较积极。从1942年春起,中国各界掀起了要求立即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的热潮。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其他国家也先后宣布废止其在华特权,从而解除了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强加于中国人民的枷锁,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与此同时,中国逐步获得政治大国的国际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国家于1942年1月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排列在26个国家之首,并提前一天签字,表明中国已经作为“四大国”代表之一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
抗日战争的战略地位也使中国成为保障战后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同盟国主要国家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商讨共同打败德日意法西斯和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的世界和平蓝图,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中国还参加了旧金山制宪会议以及联合国组织机构设置的制定,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与国民政府代表共同组成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发起旧金山会议,共商建立“联合国家国际组织会议”,即联合国。随后,合作制定《联合国宪章》、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汉语作为联合国正式用语等,都标志着中国的大国地位逐步确立,并以世界四强之一的姿态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第二,抗日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抗战的爆发,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了新的生机,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今天的民族革命任务,主要是反对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而民主革命任务,又是为了争取战争胜利所必须完成的,两个革命任务已经联系在一起了。”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抗日与革命是一个东西”,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就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为此,中国共产党首先倡导和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成了全面抗战,并时时处处以民族利益大局为重,努力维护和巩固了这一战线,从而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抗战之初,由于中共实行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迅速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解放区战场,并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的开辟,一方面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国民党的种种限制,为中共革命力量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经过八年全面抗战,中共力量得到迅速发展,军队从初期的4万余人发展到127万多人,民兵286余万人,并先后在华北、华中及华南建立了19块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革命力量。
然而,国民党在九一八事变后仍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要求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压制民主运动,消极抗日。特别是蒋介石制造的皖南事变,使国民党人心大失。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造成国民党在豫湘桂战役大溃败,并给中国战场造成新的危机。此时,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二战场已经开辟。中国敌后解放区战场日益壮大,不断发起对敌局部反攻;而正面战场则频频败退,接连失陷河南、湖南、广西三省区,充分暴露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和腐败无能。到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与汪伪政权中的汉奸互相勾结,将伪军改编为国民党军队,成为反共的一支重要力量;甚至与侵华日军勾结,利用日军以“维持治安”为名,阻挠中共武装收复失地;还雇佣日本战犯为顾问,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这种种倒行逆施,使国民党及其政府人心丧尽,从而决定了抗战后的失败命运。而中国共产党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对敌作战中迅速发展,在全国人民中威望渐增,大得人心。可以说,抗日战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没有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革命力量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解放战争新旧中国命运大决战的胜利。
第三,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觉醒的里程碑,是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最辉煌时期。
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衰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而造成的国家的分裂和民族的涣散。民族的团结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前提。如果说,近代百年以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每一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的斗争,都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准备了量的积累,而抗日战争则使中华民族的觉醒产生了质的飞跃。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觉醒的突出表现在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党派利益和团体利益成为一切爱国者的共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各阶级、各政党、派别、各军事集团自觉发扬“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爱国主义传统,团结一致,共赴国难。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对团结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了核心主导作用。具体来说,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至上,团结御侮、不畏强暴,勇于牺牲、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更具战斗性。它使中国社会各界在抗日问题上找到了契合点,即爱国须抗日,抗日即爱国。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从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到七七事变开辟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人民靠着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独立抗击外来侵略。正是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面对敌人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体筑起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先后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名将,以及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女投江及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此外,全国工、农、商、学、知识分子,各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也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团结,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空前弘扬,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部研究室原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席军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