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关于“抗战精神”的哲学思考

 时间:2015-08-15 08:12:00 |  刘庭华 | 字体:【 】| 阅读: 165

“抗战精神”问题的提出、讨论与研究,无疑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已经不是对抗战史某一个案的研究,如战役战斗、军事人物、战略战术、地域经济、文化等内容的“特殊性”单一性课题研究,它已经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上来,即认识论的层面,它是属于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普遍性”、一般性问题。所以,这必然会推动抗战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一、“抗战精神”概念的本质与界定

人类战争史表明,战争的胜负,不但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战争性质等诸条件,同时也取决于这个国家民族的意志和精神,以及战争指导能动性(即智慧)的优劣。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侵略斗争史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辉煌的民族解放战争,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战胜一个法西斯强国的战争。最后,大而弱的中国战胜了小而强的日本。它既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也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大和民族在意志和精神方面的一场“软实力”的较量。因此,“抗战精神”,应该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与升华,它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发挥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撑的作用。因而,“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所以,“抗战精神”这一概念是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的。它有四个重要特点:一,从国家、民族、阶级与政党的关系上说,它属于全民族的,而非某一阶级或政党的。二,从地理上讲,它是全国的,而非某一区域的。三,从时间上讲,它应富于时代特点的,即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20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的集中体现。四,从认识论的哲学层次上讲,它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实践的思想认识的抽象与概括。换一句话说,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能把抗日战争的经验、意义、地位、作用与抗战精神这一概念混淆。另一方面,又必须将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事件或不同人物命名的有关“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区别开来。

二、“抗战精神”之内涵的透析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性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1]“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认识事物的基础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因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2]那么,“抗战精神”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爱国至上),团结御侮,共赴国难,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升华,是取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简言之:爱国至上,团结御侮。或爱国、团结。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历来崇尚正义、热爱和平,不畏强暴,勇于反抗外来侵略。但是,由于长期封建统治的腐败和束缚,特别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后来封建军阀的争地盘混战及投靠列强所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使中国屡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国家主权和领土不断受到侵蚀,中国因外敌入侵不断被迫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益深重。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外敌入侵的斗争,一次又一次地遭受失败,从而使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和凝聚力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地大物博的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眼中的“唐僧肉”、“一盘散沙”。

到抗日战争时期则不同了。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逼到“亡国灭种”的危难地步,却迅速促进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高潮、全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并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较以前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更具战斗性,它超越了阶级、阶层、政党、地方实力派和不同军事集团的常规范畴,其最高层次和其他层次在抗日问题上找到了有机结合点,使爱国主义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它既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如宋朝岳飞、文天祥的“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也有别于近代“义和团”的狭隘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近代以来许多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爱国主义只是表现在某一派别(如统治集团的主战派)、某一阶层、某一团体,其范围窄,力量小,从来没有达到全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抵抗的程度,有时还不如农民起义的规模能量,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抵抗外敌入侵屡遭失败的主要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爱国须抗日,抗日即爱国;一切为了抗日,抗日高于一切,抗日成了区分是否爱国的唯一标准。抗日成了全民族不同阶级、阶层、政党、派别、各军事集团的共同信念及判断是非的标准。各阶级、各政党、派别和各军事集团均能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至上,发扬“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爱国主义传统,舍去历史上的旧有恩恩怨怨,自觉地使自己的利益服从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个最高的民族利益,为祖国的危亡、民族的命运,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赴国难。______这就是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灵魂和本质所在。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出现过的现象,这是中华民族新觉醒的里程碑和质的飞跃。

可见,二十世纪30-40年代,即中国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有着本质的差别——即空前的民族团结。

近代反侵略斗争史告诉我们,光有爱国主义精神还不足以打败外敌入侵,只有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致,共赴国难,才能战胜敌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抗战时期爱国主义内涵的核心体现,是爱国至上,团结御侮的最好明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国民党与共产党是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两支最为重要的政治力量。上世纪20年代初,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两党合作北伐,取得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虽然政治信仰和追求不同,并且由于十年内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但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国却成为两党共同的最高目标。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人民力量的坚强组织者和鼓舞者。日军的主要对手,既不是甲午战争时的腐朽、软弱、无能的晚清政府,也不是签署二十一条的窃国大盗袁世凯政权和九一八事变时采取不抵抗政策的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而是面对一个团结起来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其中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国家和民族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逐步调整自己的斗争方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此后,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不断调整政策,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从而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国民党作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党”,在九一八事变后仍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丢失了东北三省和华北不少国土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谴责。1935年“华北事变”后,蒋介石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迫近、华北即将成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危险,也开始逐步调整的政策,由对日妥协转向强硬,内政上逐渐变“攘外必先安内”为“攘外”与“安内”并举。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后,国民党采取联共抗日的政策。七七事变后,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政府开放了党禁,承认了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合法地位,接受并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多党合法并存的政治氛围,从而促进了空前的全国性团结救亡高潮,形成了举国一致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

中国的民主党派,抗战前大都既反对国民党将介石的一党独裁专政,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一直从事第三条道路的斗争。但是,在七七事后,它们纷纷改变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或放弃反蒋,或放弃反共,都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当国共两党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时,各民主党派都表示坚决支持和拥护,并积极加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

国民党政治、军事集团及地方实力派在七七事变前,为争权夺利,一直明争暗斗,上演了一幕幕军阀混战的闹剧。但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他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全国团结一致抗日,中国才能免遭灭亡,因而公开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主张联共抗日,力促团结抗战。到全国抗战爆发后,各政治、军事集团和地方实力派全都归顺国民政府,团结一致抗日。

在八年全国抗战中,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发动三次大的军事磨擦,使全国抗战的大好局面出现分裂、倒退的危险。对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弃同国民党的合作抗日,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并适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始终把自己的斗争目标限制在不破裂统一战线的底线上,处处以民族大义为重,从而有效地阻止了时局的逆转,维系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各民主党派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统一战线、限制民主运动发展的行径十分愤慨,但却也能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配合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抗日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说,八年抗战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的各阶级、各政党、派别、各军事集团,虽然也为各自的利益斗争过、磨擦过,有时甚至矛盾十分尖锐 ,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却始终没有破裂,一直坚持到抗战最后胜利。可以说,空前的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巨大民族觉醒的生动体现,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第二,发扬自强抗争,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的民族信念;是中国抗战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简言之:自强抗争,血战到底。或自强、抗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各国人民相互支持,共同战斗所取得的成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曾经得到过有关国家的援助(比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援外租借物资共485亿美元,其中英国所得占63.71%,苏联所得占22.76%,中国所得只占1.8%约7.48亿美元 ),但主要是中国人民自强独立抗争,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发扬开拓创新精神,坚忍不拔,坚持持久抗战,长期浴血奋战的结果。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时间最长。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战败投降,前后达14年之久,它是苏联、美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三倍半,是英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两倍半。从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独立坚持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军,是东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仍然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国抗战爆发,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爆发点后,中国人民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中国独立坚持抗战也有4年多的时间。

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战史室资料载:1937年,日本陆军共24个师团,其中21个师团投入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8%以上,还有50%的空军和40%的海军用于侵华战争。1938年日本陆军共34个师团,其中32个师团用于侵华,占其陆军总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陆军共41个师团,其中34个师团 投入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3%以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共51个师团,其中用于侵华战争的有34个师团、44个独立混成旅团,仍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0%,而用于南太平洋战场的日本陆军只有10个师团,不及侵华兵力的20%。[3]

在八年全国抗战期间,中国战场始终抗击和牵制100万左右的日本陆军主力,和五分之二的日本海空军力量,使其既不能回援太平洋战场和日本本土“决战”,也无力在中国大陆或参加东北地区支援关东军决战,最后不得不在中国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日军向中国战区投降的兵力128.3万余人,这个数目超过了在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各岛投降的日本的总和,大约相当于全部海外日军(不含向苏联投降的日军人数)的50%以上。中国战场毙伤俘日军155.9万余人[4],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中军队伤亡人数的75%以上。历史证明,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四强(苏、美、中、英)之一,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合理而必然的结果,是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地位作用的认可。

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面对武器精良的日本法西斯军队,不管是正面战场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速战速决神话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还是在山区平原广泛开展游击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抗战,中华大地到处都涌现出不畏强暴、勇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誓死不投降坚守四行仓库的国民党军八百勇士、浩气长存的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宁死不当亡国奴而英勇献身的东北抗联八女投江……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升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同敌人血战到底、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谱写了自强抗争的爱国主义新篇章。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抗日名将,他们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英雄集体和杰出代表。

为什么中国人民具有如此强大的自强抗争的民族信念和敢于同敌人血战到的英雄气概

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升华《易经.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说,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显著特点。自力图强,永不懈怠,像天地运行一样,永远刚健不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所在。从春秋战国至今的近3000年里,特别是从宋、明以降后,汉民族两次被金、满民族所亡,战乱、贫困、天灾、人祸,连年不断,人民生活处在没有安全感的饥寒交迫困境中,“多难兴邦”,中华民族素有在亡国灭种的危境中开辟出民族复兴的新道路,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品格,在世界各民族中,最为突出,著称于世。到20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得到充分展现,并发展成为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民族品格,成为抗战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依靠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民族勇气,开辟弱国打败强国的中华民族复兴的新道路,是中国抗战精神的独有特色。简言之:自力更生

大而弱的中国,如何才能打败小而强的日本?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军力、民力,都远不如日本,年工业生产总值(中国13.6亿美元)1:4.4(日本60亿美元),钢铁产量(中国4万吨)1:145(日本580万吨),石油产量(中国1.31万吨)1:129 (日本169万吨),日本年生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3万辆、造舰船能力52,422吨,中国均不能生产制造。当时中国军队虽有210多万人,但武器装备差,只有作战飞机305架,新旧舰艇66艘,而且缺乏训练。日本常备师团17个38万余人,但却可以三倍动员,预备役达678万人,且装备精良,有91个飞行中队,2700架飞机,舰艇200余艘,总吨位190万吨,名列世界第三位[5],且训练有素。敌强我弱的国情军情,挑战中国人民必须开拓新的理论思维和作战形式,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首先,实行全面全民族的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及作战原则,创造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的作战形式。制定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成功战略,弱国要战胜强国,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不断削弱敌人;积小胜为大胜,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从而达到转换敌我力量的对比,夺取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为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抗日战争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四个基本特点,科学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认为相持阶段是抗战时间最长、最艰苦,但它是转换中日力量的“枢纽”。持久战三阶段理论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全国抗战一开始,中共就提出了实行全国总动员,全民、政府和军队团结一致抗战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此,提出建立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抗日武装力量体制,是进行人民战争的最佳组织形式,以激发广大军民的爱国主义热忱,发挥全民族抗战的自觉能动性,“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兵民是胜利之本” [6],从而造成陷日军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以弥补中国军民武器装备落后等不足。

决定战争的胜负,除了要有军事、经济实力和精神支撑外,还必须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指导方针。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特别是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正是按照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和游击战理论,一步步走向胜利。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史奇观。战后,日本著名学者伊藤宪一把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归结为“以动员人民的战略和游击持久的战略,来实现弱者对付强者的战略理论。” [7]原日本大本营参谋山崎重三郎认为“世界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游击战争,但只有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游击战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他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8] 。基辛格在1957年所著《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评价:《论持久战》的显著特点是善于作敌我情况的对比,善于将列宁主义的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打败日本的最大优点,就是它的持久战思想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说明,先进的军事理论,对于弱国战胜强国,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由于抗日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中国军民以正规战与游击战、前方与后方、武装与非武装、公开与非公开、军事与经济、文化等手段,密切结合,特别是敌后战场的广大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战术,使日本侵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凶残的日本侵略者。

其次,开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战略夹击的战略格局,是中华人民的独特创举。中国抗日战争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条件下进行的,在反对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国民党军担负正面战场的作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担负敌后战场的作战,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两个战场。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乃至中外战争史上都绝无仅有。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正面战场起主战场的作用,而敌后战场的开辟,就可以独当一面,它打乱了侵华日军前线与后方的区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战略包围为战略反包围,与正面战场相呼应,对日军构成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这是中国能坚持持久抗战,最后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有效作战模式。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

三、“抗战精神”的概括提炼与表述

为了便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小学生记忆,更好地宣传教育和普及,我们必须用准确、科学、生动和简洁的语言,来提练和概括抗战精神,明知这是一个难题,但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抗战精神可以提炼概括为三句话,八个字。三句话为:爱国至上,团结御侮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自强抗争,血战到底是抗战精神的本质体现;自力更生,百折不挠,是抗战精神的独有特色。八个字:爱国、团结、自强、自力

用上述三句话八个字来概括抗战精神,基本符合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全过程和基本事实,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本质特征。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在抗战中的升华,也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团结,意指全国各民族、各政党、派别、各军事集团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抗日图存的民族觉醒程度,内含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打败日本法西斯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自强,是指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从首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独力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场,到与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携手奋战、溶为一体的全过程,在漫长曲折的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的斗争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得到充分展现。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残酷性,从局部抗战开始历时14年,全国性抗战经历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最后到战略反攻的艰苦历程,以及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自力,主要体现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理论贡献,如持久战战略方针、游击战战略,开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造成两面夹击日军的战略格局等。

总之,我认为,从哲学层面进行抽象概括,可以说“爱国、团结、自强、自力” ,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内函和本质特征。

(作者:军事科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席军史专家和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 。)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8页。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9页。

[3] 刘庭华著:《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第176页。

[4] 同上。

[5] 刘庭华著:《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第173、174页。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1、509页。

[7] 伊藤宪一:《国家与战略》(中译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4页。

[8] [日]《丸》杂志,1965年12月号 。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