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论持久战》指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

 时间:2015-08-20 09:19:00 |  南京政治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字体:【 】| 阅读: 145

1938年5月,在中国人民的全面抗日战争进行到第十个月的关键时点,面对“亡国论”、“速胜论”等各种论调的纷扰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抗日战争战略方针的分歧,毛泽东在延安公开发表了指导抗日战争实践的重大军事理论——《论持久战》。这一蕴含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科学论著,以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朝日喷薄欲出的战略远见,成为指导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光辉指南。

用唯物辩证法擘画整个抗日战争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他认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战争双方存在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具体来说,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其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都强于中国,但它是一个小国,地小、人少、兵少、物少,加上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必然失道寡助,这是日本必败的主要根据。中国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它是一个大国,地广、人多、物多,正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加上战争的正义性,必然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这是中国必胜的主要根据。所以,“亡国论”者和“速胜论”者都是错误的,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战争认识的片面性。毛泽东与其他持久战论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抓住了战争双方的本质因素——进步还是退步、正义还是非正义,这就使持久战理论具有了科学的基础。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基本进程。毛泽东根据中日双方的特点、力量对比以及战争发展的基本趋势,预测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他着重分析了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指明了在犬牙交错的战争态势下敌我优劣形势转换的各种因素,论述了相持阶段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这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要点。

《论持久战》阐发了依靠政治动员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思想。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是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离不开人民广泛地支持和参与战争。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人民战争”的观点,是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灵魂,他把实施持久战放在了人民战争的基础之上。他说,只要“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事实上,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全民抗战的政治动员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各阶级阶层、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团结一心、举国抗敌的局面。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胜利。

《论持久战》阐述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战略战术原则。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总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为了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原则,我们必须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运动战和游击战,而不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游击战不是可有可无的,战术上的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了空前伟大的一幕。

正是通过这样严谨的论证,抗日持久战思想上升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它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擘画整个抗日战争,指导走向胜利之路。

《论持久战》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从《论持久战》所起的实践作用看,它最重大价值就在于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实践。

《论持久战》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整个发展进程。从抗日战争的结果看,正是沿着毛泽东所预示的,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实现了我们完全胜利而日本帝国主义彻底失败的战争目标。从抗日战争的具体过程看,战争的胜利就是循着《论持久战》所预见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展开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凭借其军事优势大举进攻,占领许多大城市和地方,而中国虽是战略防御,却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不得不停止战略进攻,转而巩固占领区域。在这个最艰难、最严酷的时期,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逐步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到了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在自己力量不断壮大的同时,依靠国际力量的支持,展开战略进攻,收复失地,直至取得抗战胜利。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整个抗日战争作出符合实际且为抗日战争实践结果所完全验证的伟大而科学的预见,这在近现代战争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论持久战》所蕴含的军事哲学,不仅气势恢宏、独具特色,而且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和普遍的指导意义。

《论持久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首次把战术层面的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抗战初期,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战略作用,只把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则鲜明地指出抗日游击战争是中国抗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队正是坚持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才得以在长期不断地消耗、削弱敌人的过程中逐渐壮大自己,成为最后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及其在抗战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对于中国人民以弱胜强,坚持持久抗战信心,夺取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不仅是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军事文献,而且在国民党统治区乃至国际上也具有重大影响。《论持久战》发表后不久,周恩来把它的基本思想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叹服,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向蒋介石汇报,蒋介石也表示认同。在蒋介石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并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1939年《论持久战》英文版发表后,它的影响力迅速扩大到世界许多国家。

今天怎样看待《论持久战》

时至今日,《论持久战》发表已70多年了,但其思想理论对于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强军目标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不动摇。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之所以鲜明地提出抗日战争中国必胜的论断,其中一个根本的依据就是当时的中国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支军队从南昌起步,历经三湾改编,到古田定型,在排除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干扰后已经自觉而坚定地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制度。在这种制度的支撑下,这支军队始终如一地贯彻了党的政治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新形势下,我军要实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切实把党领导军队的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好,才能为履行好党赋予的使命任务打下坚实的政治根基。

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并贯彻科学的军事战略方针。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之所以为人折服,就在于他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尤其是对抗日战争规律的准确把握。在新形势下,我们依然要以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来分析现代战争和战略问题,坚持以我国的现实国情、军情为根本依据,正确分析和判断当今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态势,把握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制定和有效实施新形势下的军事战略方针,为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提供科学的战略指导。

必须始终坚持和创造性地发展人民战争的思想,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队。《论持久战》提出的人民战争思想是抗日战争胜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人民战争永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尽管战争的样式急遽变化,但紧紧依靠人民建设军队、打赢战争的根本原则丝毫不能改变。新形势下,要按照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坚持走军民融合的军事现代化发展道路,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不断提高军民融合的水平和实效,为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积蓄强大的物质基础、技术保障和精神力量。

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把积极防御和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是《论持久战》的重大理论贡献,也是抗日战争制胜的关键。新形势下,必须从确保我国整体安全的需要出发,准确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及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大胆进行军事思维创新,构建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的军事战略理论。当前,我们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确立为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这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而采取的新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执笔人:任伟民)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