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为政治服务,美国恐怕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最新范例就是“修昔底德陷阱”。这个故事的基本情节是,古希腊处于支配、主导地位的城邦斯巴达出于对不断崛起的雅典的“恐惧”,先发制人地对其发动战争并将其打败。自2012年以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艾利森教授一再将这个逻辑用于中美关系,并把中美分别对应雅典和斯巴达。
至少从客观效果上看,“修昔底德陷阱”起到了以学术的方式对中国进行双重战争讹诈的作用。首先,它以隐喻的手法先入为主地把引起战争的原罪加在中国头上,而你一解释就中招,而且越解释陷得越深。其次,它含蓄地告诉你,如果你不能让美国放心,也就是消除美国的“恐惧”,美国可能用战争解决问题。果然,中国如何对待美国及其主导的国际体系成为讨论的焦点,似乎战争是否发生就看中国的表现,而中国学界的主流话语正是反复论证中国不挑战什么,乃至作承诺,下保证。毫无疑问,热炒“修昔底德陷阱”就是要影响中国外交。
表面上看,“修昔底德陷阱”明显占据了话语权优势,但它同时反映出美国学术乃至政策思维的一个严重弱点。在21世纪,还要用两千年前的模式思考国际关系,动不动就用战争方式对待竞争对手,这充分暴露了美国国际关系思想的陈腐及其对战争根深蒂固的执著,与其刻意塑造的维护和平的自身形象背道而驰。
近两年来,美国一直在进行重新审视中美关系的讨论且日趋热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看法是,中国近几年来的政治走向日益明显地与美国的预期方向相反,美国用以拉为主以压为辅的方式将中国纳入美国战略轨道的政策目标基本落空,今后应对中国采取以压为主,以拉为辅的政策。“修昔底德陷阱”可以说是这种政策转向在学术上的体现。不仅如此,美国另一专门研究中国问题的政客学者沈大伟,公然鼓吹中共崩溃论,恶毒攻击中国十八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甚至试图干扰中国反腐进程。
这些就是美国霸权主义在学术上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明显误导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对制造思想混乱发挥了主要作用。例如融入、转轨、现行体系的主要受益者、负责任大国、利益攸关方、中美国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事实上,近三十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融入国际体系。促成中国快速发展的基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整体进入了一轮周期性的增长期。第二,前三十年建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前三十年建立的公有制为改革红利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第四,中国充分利用了外部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等条件。第五,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从而使中国没有出现俄罗斯式的休克和拉美化。对这些基本经验,我们当然要认真总结,继续坚持。
当前,不仅中国,整个世界都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世界经济整体进入周期性的下行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趋于尖锐,社会和生态危机开始普遍爆发,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越发趋于多样化,美国自身的蜕化、新兴力量的普遍涌现、美国与其他主要力量实力差距的缩小、国际成员独立自主能力的增强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愿望的增大促使美国霸权渐趋瓦解,国际格局正向多中心、多元化、均势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单靠搞定中国能解决维系霸权的问题吗?提出“修昔底德陷阱”能改变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吗?
毫无疑问,“修昔底德陷阱”对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至于其中的战争恐吓,恐怕更多地只能属于心理战。美国实力目前的确强于任何单一对手,但它所认为的对手远不止一两个,这样看来它还有多大的力量优势?美国目前多线用兵,多面对敌,特别是同时将俄罗斯和中国两个大国作为主要威胁,这使它几乎没有取胜的可能。目前,美、俄、中是决定国际格局的主要力量,而在这个战略大三角中,中俄这条边最短,这就从基本格局上决定了美国的战略被动地位。但根据历史经验以及从“修昔底德陷阱”等理论反映出的倾向,美国恐怕难以和平衰落,如何防止霸权战争也有研究的必要。对此,学术应发挥一些作用才是。
(作者单位: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