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提出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付诸实施之际,最近,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相聚呼和浩特,在中国第四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共同探讨“草原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这个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一带一路”是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连接欧亚、辐射40多个国家、覆盖30多亿人口,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蓝图,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沿线各国共谋发展、共同繁荣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共建“一带一路”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合作倡议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洋溢着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为我们描绘出了世界和平发展的美好前景。只要沿线各国和衷共济、相向而行,我们就一定会携手共创人类世界的美好未来。
二.各方面智库应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五通”为主要内容,以重大合作项目为抓手,以完善合作机制为载体,努力打造惠及沿线各国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民心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本。作为咨政建言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智库不仅是本国政策与学术研究之间的桥梁、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也是各国之间深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政策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智库的专业研究能力及对政府和公众的影响力,对促进各国政策沟通、民心相通,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是惠及各个参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建项目,既是沿路各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的共同任务,同时也是各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应当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共同的事业。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值全面启动、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需要各国智库通过合作研究、论坛研讨、人员往来、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沿线国家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目标、任务等方面的进一步理解和认同。需要凝聚各国智库力量,聚集各学科专家学者,发挥集体智慧与才能,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政策性、前瞻性研究,为沿线国家政府建言献策,增进国家间政策沟通,推动各方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落到实处。需要加强各国智库交流,相互了解各自国家的发展意图和愿望,理解各自的利益诉求和面临的困难,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共同寻找互利共赢的途径。需要以智库交往带动人文交流,增进彼此互信,凝聚广泛共识,增进“一带一路”沿线民众对倡议的准确理解,增进民间的友好感情,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打造坚实的社会民意基础。总之,各方面智库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当而且一定能够有所作为,我们应联手为这一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积极贡献力量。
三.进一步推进智库间的广泛交流合作
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经贸文化交流的典范,亚欧人民堪称知识交流、相互学习的先行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智库在谋划发展蓝图、推动合作共赢、促进国家间友好交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智库已成为国家外交关系的重要主体,智库间的合作已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国际学术界应抓住有利时机,增强使命意识,把握时代特性,积极探索智库对话新模式,全面拓展务实合作新途径,不断完善智库合作新机制,进一步推进智库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为更好地全方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间友好关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努力建设智库合作网络。推动双边或多边的智库合作,促进智库群体化发展;通过创建共商、共建、共享智库合作模式,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建立协作创新机制,协调有关智库机构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合作合力。
二是努力推动多元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国家间重点领域学术界高频率、多层次的智库交流与合作,为政商学界精英搭建交流研讨的高层平台,以积极姿态推动智库合作不断拓展新渠道、新领域、新空间,增进互信,促进共识。
三是努力做好服务决策工作。发挥合作优势,共同研究沿线国家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不断推出具有系统性、权威性、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服务和影响共建“一带一路”的决策。
四是努力发挥好民心相通纽带作用。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广泛人文交流活动,努力消融沿线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和心理隔膜,营造友好和谐的国际合作氛围,为政策沟通营造民意基础,在推动民心相通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与智者同行,必得智慧。” 我们衷心地期望,与各国智库一起,共同开展“一带一路”等重大问题的联合研究,共同传播合作理念,相互借鉴,不断创新,为建设繁荣、包容、共赢的现代丝绸之路提供有力支撑,为促进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