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看,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主张完全的市场自由化,由市场对经济运行进行自由调节,政府不进行干预。这一理论最早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倡的,所谓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由他提出来的。他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作了详细阐述,他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既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又能引起和控制人的行为的变化。自由市场理论,很长时间成为西方国家主流经济理论,也是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主导理论之一。这方面比较成功的国家有英国、美国等国家。另一种则是主张由集权国家体制推进市场化进程和工业化,国家控制国内市场,对工业化进行规划和推动。这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是比较成功的典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展中国家中,出现了实现现代化的两种路径。一种是仿效英国和美国,照搬西方一些国家的自由市场理论,靠完全的经济自由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这一发展路径的国家,有的在早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效,如拉美的一些国家,但也有不少后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有的如非洲一些国家,从一开始实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就不成功,国家始终处于不发达状态。另一种是在国家集权下推进现代化进程,既引进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则,又重视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这方面成功的典型,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就是韩国和新加坡。总体看,这类国家的成功具有可持续性,直到今天,这两个国家仍然处于较好的发展中,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从这两个方面国家发展情况来看,可以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落后国家要尽快实现现代化,最理想的国家治理状态是在国家集权下推进市场化进程。当然,从根本上讲,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根据自身情况、从本国国情出发来选择。但必须看到,英国、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所以依靠自由市场理论进入现代化,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的。这些国家是人类社会最早进行市场经济试验的国家,没有经验可循,起初也只能顺应市场经济自发性进行现代化建设。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国家也不断增加国家干预的力度,无论是在健全法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健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主动干预,出台了不少措施。即使在经济层面上,也曾出现凯恩斯主义这样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在宏观上平衡供给与需求的经济思想,并在西方国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如果没有长期市场经济的历史经验,没有从法治上形成国家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引导和制约,落后国家要靠完全的自由市场理论推动现代化,是非常困难的。
一般来讲,落后国家都是后发展国家,本身就有赶超的内在冲动,很容易忽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所需要的历史过程,把西方国家经过100多年实践才逐步完善的理论和经验,寄望在自己国家用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几年的时间就付诸实现,这显然是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反之,如果通过国家集权来推进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主动克服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来的一些缺陷,及时加以校正,尽力避免无序、过度竞争和市场混乱,对外控制外国资本对国家经济命脉的侵入,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始终保持对国民经济的掌控权。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为全世界所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国家集权来推进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对这个问题,我们始终要保持坚定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