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媒体格局对我们党刊发展,特别是理论宣传提出了强大的挑战。怎么做好理论宣传,让理论入脑入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不是有意而为,更多的是媒体发展态势倒逼出来的,特别是互联网带来的强烈的冲击。
如何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这个阵地不是我们自己划圈划出来的。现在各种声音都在互联网上发声,我们在这个阵地上怎么发出主流的声音,传播正能量?这次论坛的主题也是互联网+,有些媒体可能也认为应该是党刊+互联网或者是互联网+党刊。从《求是》来讲,目前做的程度仅仅是党刊+互联网,还是以党刊为中心辅助以互联网的手段和策略。作为互联网+来讲,应该是以互联网为主体,以用户为中心。这对我们挑战更大。
融合发展面临“内容”和“渠道”两个难题。内容原来是我们的传家宝,有权威性、理论性和公信力。但内容是不是真的可以为王,不是我们自认为内容做好和编好就是为王了。你有没有急用户之所需,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所问,有没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回应,这对期刊来说,挑战越来越大。半个月或是一个月出一期,周期较长,过去认为做有深度的文章是我们的杀手锏,但这个深度离开了广大的用户,离开了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环境,也会没人搭理。所以,只有在舆论场上迎接挑战,让受众或用户认知了,才是真正的内容为王。
渠道建设是我们的短板,技术不是党刊的长处。现在微信、微博两微一端(客户端)的新媒体技术出现,推动着用户的需求,创造着新需求,这使很多老渠道迅速过时,没什么人光顾了,有再好的内容,也发挥不了作用。我们要融合各界的经验,借船出海、借网捕鱼,高度重视渠道建设,在微博、微信两微一端的阵地上,有我们的身影。
增量和存量如何相互促进,《求是》感触也很深。我们1958年创刊,有多年的历史,有一批优秀的编辑,也有很沉重的包袱,积累了长处和短处。这是存量。在存量改革上难度是非常大的,我们的人员怎么样适应以年轻人为主的互联网,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求是》以增量改革率先突围,然后稀释存量,相互促进。在改革过程中,观念、能力和队伍怎么融合,编辑部之间怎么衔接,这是非常难的。《求是》网6年多了,我自己从零开始做这个网站,感受特别深。一刊一网其实是相对独立的,各干各的,怎么样融合?怎样在整个采编发的流程上重新调整?
去年《求是》杂志社社长在媒体融合工作中,提出理论发展要有“三只翅膀”的想法。
一是思想的翅膀。当前的网络信息不缺新闻,但缺思想;不缺议论,但缺优质的评论。所以说思想理论要进入网络,必须主动做好议题设置,要对党的理论宣传自信,要对正在走的道路,正在完善的制度自信。所以我们在思想理论宣传上要发挥我们的长处,要敢于发声,真理越辩越明。
二是美文的翅膀。以习总书记为榜样,把理论做得更适合宣传受众的心理需求,不是高高在上,不是一言独行或者是居高临下,要平视,要确确实实有互联网用户的感觉。
三是网络的翅膀。媒体如果离开了互联网,就等于离开了主阵地,也谈不上指导性和宣传性。所以网络是整个媒体发展在当下给我们提供的舞台。怎么样唱好、怎么样演好,这是值得我们后续下大力气推动的。
现在《求是》如何融合发展?原来老的机构都没有动,即各个编辑部都没有动,但临时设立了常设协调机构,就是《求是》杂志社全媒体发展中心,中心的主任由杂志社副总编辑担任,我做具体的业务。这个机构对《求是》来说不是按照中编办的设置做的,它统筹全社采编发的力量,建立一个类似于像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同时,我们让35岁以下采编人员全部进入全媒中心,既有中央厨房提供稿件,又有自己年轻的采编力量,使我们的内容就有了保证。这个机构能够把整个部门之间的界限打通。
我们部门之间实行两种机制:一个是传统的事业编机制,一个是面向市场的机制。求是网作为《求是》杂志社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是面向市场的,现在一共有24位编辑,全员面向市场招聘,基本上是80、90后,让他们用新媒体的姿态,在互联网上冲杀。我们原来的编辑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主体编辑部继续保持稳定,发挥它现在的研究能力、指导能力和专家整合资源的能力,两个机制相互配合。
我们与新华网战略合作,整体的技术平台全部交给新华网,由它来作为我们整个平台支撑,求是在技术上就是借外力,由我们投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网评由社长亲自牵头,作为我们的原创主阵地,按照中宣部和网信办加强网上的舆论引导。我们还把以前的求是理论网,改为求是网,更加聚焦,并跟我们的品牌更相近。
我们在移动战略端做了重大部署。跟中国移动签署了战略协议,开设了专栏,每天播送一条求是理论手机报的段子。去年11月,我们被中央网信办列为后续重点发展的网站。
今年有几个举措:在2月让求是手机报正式上线。目前还在不断推广和发展。如果是中移动的用户,大家没有什么意见,我可能从今年开始给大家免费赠阅求是手机报,它是理论、观点荟萃,五分钟可以了解到当下媒体中的核心理论要点,受到中宣部表扬。在6月,我们成立视频团队,加强网上视频的颜值。7月,我们跟群众杂志社联手创办了求是手机报的群众版,争取在年内全覆盖江苏省处以上干部。群众杂志社也投入力量,专门招了一些编辑人员跟我们联合组成编辑部、工作室,共同做这个事情。8月,求是演播室建成,陆陆续续开始推出一些微理论的视频。求是网的定位,主要是建立四大平台:理论宣传、学习交流、文献检索、思想激荡。
现在我们两微一端、手机报、求是手机网,从今年年初全系列的产品都纷纷上线。我们的影响力和下载量不如人民和新华网,他们是国家队,有大的投入,互联网确实需要投入的。我们的经费有限,中央把我们作为融合试点,但是给的经费不多,要靠自己发挥现有力量。
去年,求是漫评在互联网上实验以后觉得不错,表达了我们的时政观点,我们也借鉴了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媒体的经验。国外很重视时政漫画,我们出选题,每天保证一幅。求是网评队伍在不断的扩大,除了求是杂志社30岁以下编辑全部纳入外,在各地方省市县也选拔了近100人,能够保证原创的资源,根据当下时政热点,每天编发四到五篇原创作品。原创频道面向广大干部推出,也办的有声有色的,有些干部提出要加入求是信息联络员队伍。现在中央重视网络舆情,我们可能还要找一些网络舆情员。
今年,我们打了几场舆论战。一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二是主动设置的议题,如发表《高效思想政治工作难点在哪里》一文,引起热议。我们便集中发了一批转评配合。三是配合中宣部《理论热点面对面》一书的宣传。理论视频是我们最近刚刚上线的,有十几位理论专家,及时回应当下干部群众的社会思潮的热点问题,做到面对面、可视化、微传播,中央网信办给了很大的支持。
最近,习总书记访美的前一日,我们按照中央网信办的要求做了一个动漫系列视频。没想到访问量很高,两个小时不到就有15万的点击量,这个系列片用了一天半时间做的,很接地气,接近年轻人。这个片子是3个90后年轻人做的,特别能抓住青少年的心理。
今年,求是网的访问量突飞猛进,单日访问量最高突破了300万,而去年一年才20万。再往后走是什么样的趋势,我们也无法预测。
——本文摘编自于波在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第六届年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