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新“文明观”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哲学基础

 时间:2015-10-28 09:22:00 |  张智新 | 字体:【 】| 阅读: 140

9月22日到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了正式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大会系列峰会活动。这是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对美国进行的首次正式国事访问,也是其首次以国家主席身份出席联大系列峰会活动。这是在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挑战,国际格局进一步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同时中美关系既在总体健康的轨道上继续前行又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的大背景下,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元首对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进行的一次历史性访问,其意义无疑非常重大。此次访问的主题,聚焦于增信释疑、交流合作,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面向未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而清扫障碍、夯实根基、落实行动、描绘蓝图。

将中美关系这个当今世界上最为复杂和特殊的双边关系定位为“新型大国关系”,将这种“新型大国关系”内涵概况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习近平主席两年前与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达成的一项重大共识,也是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巩固、深化并广泛传播这一历史性共识,无疑是习近平此次美国之行的关键使命。透过此次访问的一系列缜密安排,习近平不仅回答了美国民众、媒体乃至国际社会普遍关切的重要问题,更进一步诠释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内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接受美国主流媒体专访、面向美国公众的主题演讲以及与奥巴马的正式会晤、私人交谈,以及在后续联合国大会的系列活动中,习近平进一步向美国乃至全世界阐发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哲学基础——平等、包容、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

在此次访美前接受《华尔街日报》的书面专访时,习近平再一次重申了他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一句看似简单平实的话语,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如果将其与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文化的系列重大论述联系起来,就可以实现真实的深刻理解习近平的新“文明观”,即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判断、新战略、新思想,回答的是该如何看待当今世界不同文明文化的历史渊源、现实地位、相互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是其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的思想指针和哲学基础。

习近平的新“文明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主要之点可以概括如下:

不同文明共存交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习近平曾经在多个场合引用中国古代哲人孟子的名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如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是其进化的重要动力一样,人类在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丰富多样性,也恰恰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动力之源。任何期望别的国家、地区和人民在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和自己的文明整齐划一的想法都是非常极端有害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习近平也曾经引用中国谚语“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来阐释人类不同文明文化多样共存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不同文明的多样共存、交融发展都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常态。

不同文明都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价值。包括中华文明在类的人类各种不同的文明,其发展历史可能有长有短,发展历程可能各不相同,核心内容可能有同有异,承载地域和民众可能众寡不一,但无不都是在其特定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背景下积淀传承下来的,无不是在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的,因而无不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现实价值。换言之,现存的每一种文明都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历经荡涤、磨砺而生存壮大起来的,必定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不同文明都应该是地位平等的。习近平反复强调,“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绝不可以因为某种文明的现实吸引力强大而妄自尊大甚至唯我独尊,也不可以因为某种文明经历历史曲折和挑战而妄自菲薄、诋毁歧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及优胜劣汰自然生存法则简单套用于人类文明发展问题上,是典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无疑是非常有害且危险的。相反,应该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不同文明都应该是包容开放的。习近平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任何追求本民族文明纯而又纯的发展,或者因“傲慢与偏见”而贬低、拒斥甚至歧视其他文明的理念、政策、做法都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习近平指出,以民族中心主义为表现的文明排斥,即使在当今时代也层出不穷,因此导致文明兼容受阻,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面临障碍。任何文明形态,唯有其更具开放性和包容度,才会具有更大凝聚力、向心力,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更多尊重。片面强调“文明冲突论”、“文明霸权论”恰恰是文明不自信的表现,唯有秉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开放包容心态和理念,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交流融合与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不同文明都应该相互交流借鉴。习近平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引用中国古代先生孔子的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习近平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时欧洲学院以“茶酒论”精彩比喻中欧两种不同文明,“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习近平的新“文明观”还包括其他重要思想观点,如文明文化发展传承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是认识和理解当今中国的一把重要钥匙,中华文明和其他不同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等。

习近平新“文明观”的重要观点,在回答《华尔街日报》关于“中国梦”的提问时也再次得以阐发。习近平指出:由于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的不同,中国梦、美国梦以及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内涵不尽相同,实现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也可能不完全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各国人民对梦想的追求,实现理想的美好前景,不论有什么异同,都是激励他们顽强奋斗的强大动力,也为中美合作和各国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这一段关于“中国梦”、“美国梦”异同的论断,正是文明文化“和而不同”、交流互鉴观点的延伸和展开。9月22日在西雅图面向美国公众的演讲中,习近平更是以自己对美国文明文化的爱好现身说法,强调“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9月24日习近平在同奥巴马总统正式会晤时就进一步发展中美关系所提六点建议中,第三点强调要“密切人文交流,厚植支持两国关系的社会基础”,第四点则提出要“尊重彼此在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努力使之成为相互借鉴和共同进步的动力。”两条具体建议均是其新“文明观”重要思想观点的具体体现,更是其新“文明观”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的落实措施。9月26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的讲话里提出要“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其中谈到要坚持“开放的发展”这一点时重申:各国要“尊重彼此的发展选择,相互借鉴发展经验,让不同的发展道路交汇在成功的彼岸,让发展成果为世界人民共享。”9月27日,习近平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演讲中,提出“为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加速行动”的四点建议中的第三点,就是要“努力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这些重要论点,既反映了习近平新“文明观”在国家发展、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等具体政策领域的思想指针和哲学基础地位,更是其新“文明观”在微观政策上的贯彻落实和应用。

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习近平倡导的以“和而不同”、多样共存为主题词,以“多样、平等、包容、交流、互鉴”为主要内容的新“文明观”,是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的观念基石,更是指导中美构建面向未来、面向全球,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指针。习近平新“文明观”之所以成为指导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哲学基础,主要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首先,新“文明观”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前提和基础。两个大国如何看待、评判对方的发展现状、国际地位、战略意图、利益关切、未来趋势等,是定位双边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而两个大国如何看待、评判对方的文明文化,尤其是如何评估彼此文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地位、相互关系、未来走向等,则是相互评判对方国家、政府乃至民众历史、现状与未来的前提和基础。中美朝野尤其是美国府院、智库、媒体和民间如果都能真正秉持“多样共存、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而非被“文明冲突论”、“文明霸权论”所误导、蛊惑,抱持多样共存、平等理性、包容开放、交流互鉴的积极健康心态看对彼此文明文化的差异,就不会陷入意识形态窠臼或者被傲慢与偏见裹挟,才会摒弃对抗、遏制、零和博弈等冷战思维,才会不让“修昔底德陷阱”等虚幻的想象变成现实,才能够任凭风吹雨打而让两大国关系始终“稳坐钓鱼船”。

其次,新“文明观”是正确认识中美关系复杂性的思想指针。中美两个大国之间从历史、国情到社会制度、人文等方方面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在不少双边、地区和全球问题上也确有不少分歧甚至利益冲突,但又在包括经贸、全球性挑战等诸多方面存在越来越多的相互依赖和合作,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大国关系,如何定位两国关系无疑非常困难。不同的世界观、文明观,对这种空前复杂的大国关系会有迥然不同的评判。如果秉持“西方文明优越论”、“西方文明中心论”或者“文明冲突论”,必然就会被中美之间的差异、矛盾甚至冲突遮蔽了双眼,也就很容易带来诸如对抗、遏制等冷战思维,在评判方面就极容易导致战略误判,在政策层面上就会不由自主地立足于对抗、争夺或遏制,从而导致矛盾升级、危机加剧,“修昔底德陷阱”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相反,如果基于“多样共存、求同存异”的新“文明观”,势必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两国关系表象中看清主流和大势,理性平和地对待双边差异、矛盾和冲突,以建设性战略管控争端和矛盾,让两个大国始终沿着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健康轨道前进,既惠及两国人民也惠及全球社区。

再次,新“文明观”是确保中美关系能够应对危机化解挑战,长期积极稳定健康发展的主心骨、指南针。中美关系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但不能长期陷入脆弱性、敏感性,不能没有长远方向和规划,不能没有发展的总体路径,这就尤其需要在探索中找到中美友好这艘巨轮的正确航向、强劲动力和应急保障,无论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如何变化,都能够使之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如何确保中美关系不因为领导人的更换而停滞甚至倒退,不因为个别突发事件而发生逆转,不因为外部干扰而偏离健康轨道,首先需要在指导思想上有科学、正确的思想观念作指导。纵观当今国际关系领域林林总总的诸多理论流派、学术观点,单纯的利益主导下的实力主义也好,或者意识形态主导下的理想主义也好,均不能为空前复杂的中美大国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多样共存、和而不同”的新“文明观”,正是指导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的科学、正确思想,是中美友好合作巨轮化解危机、应对挑战的指南针,是这艘巨轮上从船长到船员能够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能排除各种干扰、始终理性冷静的主心骨。

正是有基于新“文明观”在指导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过程中的哲学基础地位,所以无论是在访美之前的预热环节如接受美国知名媒体采访,还是在访美过程中的各个重要场合,抑或是在访美结束后参加联合国外交等多边外交场合,习近平主席都将其作为重中之重的话题,更是以之为指导开展双边高层交流沟通,面向美国朝野和民众增信释疑,提出促进未来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建设性建议。因此,国内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外交外事界干部应该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习近平的新“文明观”,在此基础上科学认识构建并巩固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大历史意义。同时,也寄希望于美国决策高层和智库,如果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文明观”的丰富内涵,必将为巩固并促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也是中美两国民众之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