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和基础

 时间:2015-09-30 09:58:00 |  盛来运等 | 字体:【 】| 阅读: 121

核心要点:

■ 对于当前的形势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稳中向好并不意味着一定稳中有升,也不意味着稳中无忧,在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动力转换的过程中,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作用,各种潜在风险和问题会逐步暴露,稳中有险、稳中有难。

■ 辩证地看,当前中国经济既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把发展前景变为现实,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推动改革创新,不断破除束缚市场活力和资源配置潜力的体制弊端,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调动和增强支持经济增长的各类市场因素,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就能把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从这两年的经济发展实践看,正是因为改革创新激发出了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我国经济才顶住了下行的巨大压力,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态势,形成了稳中向好趋势。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才能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编者按: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了7%的增长,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但仍有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心存疑虑。当前我国经济状况究竟怎样?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促进经济稳中向好靠什么?为此,我们约请三位作者,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以引导人们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增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稳中向好的主基调没有改变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司长 盛来运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把握发展大势,科学实施宏观调控,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持之以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当前,中国经济虽然正在承受“三期”叠加带来的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集中涌现,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质量效益持续提高。总的看,中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主基调没有改变。

一方面,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当前我国经济的“稳”主要体现在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稳和收入稳,7%的经济增长、700多万人的新增就业、约2%的物价涨幅、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这样一个组合,表明我国经济仍在合理区间运行。

增长稳。从年度看,2012—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分别增长7.7%、7.7%和7.3%,经济增速稳定在7%—8%的区间。从季度看,2012年一季度至2015年二季度,GDP季度增速最高为8%,最低为7%,波动幅度逐步收窄。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三期”叠加影响深化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速持续稳定在7%—8%,是十分不容易的。

就业稳。2012—201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每年分别为1266万人、1310万人、1322万人,连续三年增加。今年以来,就业形势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8%;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虽然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在5.1%左右。在经济持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一方面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深化改革,大力推动创业创新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

物价稳。2012—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每年分别上涨2.6%、2.6%、2%。今年1—8月,CPI同比上涨1.4%;分月来看,CPI月度最高涨幅2%,最低0.8%,波动较小。物价水平稳定,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较大空间,也为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回旋余地。

收入稳。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快于同期经济增速。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增速比GDP快0.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且增速快于经济增速,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就业形势较为稳定,且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二是中央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大社会保障建设力度,居民转移性收入增加较多。

另一方面,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我国经济运行在保持总体平稳的同时,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市场活力和增长动力积聚增强,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扎实推进,民生改善和生态环保成效显著,发展态势在朝着向好的方向转化。

经济增长换挡不失势。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支撑经济增长的内外条件均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潜在增长率和实际增速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但要看到,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发展势头依然良好,特别是与过去相比,随着我国经济总量扩张,当前1个百分点的增长对应的增量相当于过去的几个百分点。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7.3%,所对应的经济增量在8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年的GDP总量。

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经济增速放缓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加上政府定向调控政策的主动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由服务业主导的特征更趋明显。近几年,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升。上半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2.5%,比上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1—8月,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升。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比上年同期提升5.7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高24.3个百分点。

新增长动力不断孕育成长。近年来,我国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兴领域投资较快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蓬勃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旅游、文化等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体工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正加快形成。随着政府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市场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发展目标更趋向以人为本。近年来,我国在发展上更加注重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聚焦就业、收入、物价等民生指标,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日渐显现。城乡收入差距连续缩小。“十二五”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8.3%,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6个百分点。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污染物排放量下降。2014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比2013年减少58万吨,连续第二年下降;二氧化硫排放量1974万吨,减少70万吨。

综合看,当前我国经济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特征。中国的平稳发展也惠及世界,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事实证明,中国不是世界经济风险之源,而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当前的形势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稳中向好并不意味着一定稳中有升,也不意味着稳中无忧,在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动力转换的过程中,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作用,各种潜在风险和问题会逐步暴露,稳中有险、稳中有难。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看清经济发展大势,既要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又要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科学把握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群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尤其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动荡加剧,给世界经济复苏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也使我国经济运行遇到新的压力。面对新常态下的增速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加强定向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保证了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当前,尽管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但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迹象明显,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微观经济活力持续提升。在客观条件支持和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背景下,中国经济仍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从生产要素供给所决定的潜在增长率看,中国经济增长有望保持中高速水平。2002—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虽然2014年出现减少,但幅度很小。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持续保持在10亿人以上,而当前中国就业人员总量为7.7亿,非农就业人员总量为5.44亿,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较大差额。截至2014年,就业人员总量、非农就业人员总量、农民工总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这表明,相对于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劳动力资源仍然有较大潜力,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没有因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小幅减少而受到较大影响。2002—2014年,我国国民总储蓄率持续保持在40%以上的较高水平,2014年为48.15%,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目前人民币存款余额高达132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53万亿元,支持经济发展的储蓄和资金条件充足,并未明显降低。在世界技术进步大潮中,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支持技术进步的环境总体趋向改善;资源环境约束虽趋向增强,但由于节能减排等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资源环境支撑经济增长的条件正在改善;结构性改革正在持续推进,使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仍有很大空间。综合各方面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决定我国潜在生产率的条件并没有变差。2002—201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2%,如果以这一中长期的产出水平为依据,考虑到持续高增长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仍将在中高速水平上。

从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增长潜力看,中国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还远未结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经济快速增长大多出现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只有在这些进程完成后经济增长的潜力才会降低。当前,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处在深入推进阶段,蕴含着扩大内需的强劲需求。以城镇化为例,按照常住人口计算,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发展空间还很大。城镇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需求增加,包括住房等基本需求。按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估算,未来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10亿人,较2014年至少增加2.5亿人。如果人均住房面积按照35平方米计算,至少需要77亿平方米的住房规模。当前中国常住人口的流动性较大,对住房的需求不够稳定,未来如果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计算,中国城镇户籍人口还要增加5亿人,由此带来的住房需求增长会更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到住房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布局调整等因素,中国城镇化持续推进带来的经济增长空间十分广阔。

从区域不平衡等因素所蕴含的发展空间看,中国经济还存在着巨大的回旋余地。中国幅员辽阔,产业类型多样,区域间差异大、互补性强,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韧性和回旋余地。目前,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1万美元;而贵州、云南等地区,人均GDP则不到5000美元。按照目前的贫困线标准,中国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差距就是发展的潜力。在区域经济差距不断缩小、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投资活动和基于收入提高支持的消费活动,蕴含着市场需求拓展的广阔空间。如果将这些潜在需求激发出来,将会形成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巨大动能,也将形成中国经济抵御外部波动和各种风险的重要保障。

辩证地看,当前中国经济既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把发展前景变为现实,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推动改革创新,不断破除束缚市场活力和资源配置潜力的体制弊端,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调动和增强支持经济增长的各类市场因素,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就能把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改革创新夯实稳中向好基础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张占斌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面对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坚持依靠改革创新引领新常态,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在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法的同时,更加深入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从这两年的经济发展实践看,正是因为改革创新激发出了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我国经济才顶住了下行的巨大压力,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态势,形成了稳中向好趋势。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才能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坚持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和“先手棋”。通过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企业和市场活力的“加法”,用更大气力释放改革红利,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激活经济发展潜力。各地实践表明,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深入推进,蕴藏在亿万人民群众之中的创业创新力量不断涌现,在世界经济总体上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着力扩大投资需求。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大幅提升消费总量和改善消费结构的任务虽然十分紧迫,但需要通过做大“蛋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等政策来实现,这在短期内难以收到明显成效。净出口需求则主要依赖外部环境,而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看,发达经济体复苏一波三折,新兴经济体增长疲软乏力,外部需求在短时期内恐难有大的起色。因此,当前稳增长的着力点仍在于扩大投资,尤其是有效扩大公共投资。但在新常态下,增加公共投资不是政府唱“独角戏”,而是要加大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力度,通过土地、价格、特许经营等政策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公共投资,以少量的政府投资带动巨量的社会投资,引导它们投向实体经济。同时,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在实现稳增长目标中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

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以产能调整带动资产重组,是重塑增长动力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产能过剩意味着资源配置不当,一些行业过多占用资源却没有相应的产出,另一些行业则资源投入不足,长期看势必会降低经济的整体效率。现实地看,大凡产能过剩的行业,相关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很高,发生企业破产倒闭的可能性比较大,企业经营风险有可能进一步传导到金融体系,成为金融、经济安全的隐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通过市场机制校正当前失真的各类要素价格,防止因市场价格扭曲误导投资方向;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做好市场监管和纠偏,促进过剩产能有序实现梯度转移,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培育新的增长点,关键是要消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等多重约束,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短缺,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这说明,以往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尽快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上来,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驱动力来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切实提升潜在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快速发展,关键是因为我们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出了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客观上看,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大,土地和自然资源相对廉价,高储蓄率形成了相对较低的资金利用成本,使经济发展享有“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储蓄红利”。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这“三大红利”在逐步衰减,经济潜在增长率正逐步下降,经济增速必然会趋缓。因此,从长远看,巩固经济稳中向好趋势,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激发全体人民无穷的创造力,使制度红利进一步转变为发展红利。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