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中国制造2025需立足国情

 时间:2015-10-13 13:29:00 |  隆国强 | 字体:【 】| 阅读: 134

作为制造大国,我国正面临内外双重挑战。内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中央的引领至关重要;对外,我国主要竞争力依托低成本劳动力,但这一优势已经基本丧失。

在此背景下,加速推进经济结构升级是唯一出路。作为制造大国,转型的核心还是制造业,有两个关键点:技术和体制机制。很幸运,眼下正在掀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其对产业的渗透程度前所未有。如若运用得当,通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适时引导新常态经济,便可在新经济产业形态下实现弯道超车,进而推动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因此,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应运而生。

不能忽视的是,如今,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已经密不可分,推动其创新需要依靠新的体制机制。过去多年来,我国作为一个追赶型经济体,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借鉴日韩经济体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了自己的模式,但面对新技术革命,我国和那些走在技术前沿的国家一样,面临着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市场的

试错成了寻找正确道路的重要探索方式。

中国制造业需构建好生态

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中国的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需探索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更好发展的同时,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新的技术革命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中国转型升级,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水平和竞争力?因此,中国制造2025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未来10—20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工业4.0也好,中国制造2025也罢,最核心的还是落在制造业部门怎么转型升级上。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会影响未来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因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不单单是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核心还是把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提升到中高端,因为只有制造业实现了中高端的发展,服务业才可能更好发展,最终国家经济转型才可能成功。

发达国家制造业,特别是德国,过去在制造业领域有非常好的基础和经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包括德国工业4.0在内的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可能会对整个世界制造业的格局带来一些新变化。

即便在德国也可能同时存在2.0、3.0、4.0,而中国这个问题更严重,制造业大多数仍处于2.0时期,少数在3.0时期,达到4.0标准的微乎其微,不得不面对多层次境况。因此,需要把国际上好的理念、经验和中国制造业的实践结合起来,真正落到实处,使制造业部门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生态。

框架容易建,但是生态是一个有机体,各种组成部分应该有良性循环的内在互动机制,而不单单通过外部的因素将其拼接成一体。

无论是德国提出的工业4.0,还是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都是对其产业基础设施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整体测试及考验。

中国制造2025,要从制造到服务

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基础较弱,虽然在产量规模上已经有很大优势,但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这些差距不仅仅体现在硬件上,在管理理念、思想方面更是如此。要知道,光是硬件上的技术引进与革新远远不够,企业过分依赖于引进技术,会降低自身研发的动力。

同时,企业管理思想层面尤为落后,而这对于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很重要。现在大部分企业只注重生产技术硬件上的学习和引进,而忽略了企业管理者自身理念的学习。虽然技术是企业生产能力的硬件指标,但我国现阶段产业转型所需要的是管理者在管理思想上的变革及相应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是企业管理者的必备基本素质,也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必备“软件”。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现阶段,企业自身不能过于封闭,应当抱有主动开放交流、学习的态度;产业转型不能操之过急,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切勿盲目跟风。产业转型以及企业自身的变革发展都需要一定时间,不能受外界影响频繁变动而难以持之以恒。

此外,我国各个规模的企业与发达国家同等规模的企业相比,在生产数字化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未来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虽然工业4.0的发展要以3.0作为基础,但并不是非要先做好数字化才能做智能化,工业3.0到4.0之间发展的阶段和界限相对模糊,未来发展趋势没有特别清晰的临界点,数字化与智能化之间应相辅相成、互相协作推进。

我们需结合我国国情,在这个时代开辟出一条符合自己需要的发展道路。中国制造不能从制造到制造,要借鉴德国,不放弃制造的同时转型服务。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