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培育中国经济新战略区域

 时间:2015-10-14 09:31:00 |  安树伟 | 字体:【 】| 阅读: 132

要把“新战略区域”(第二代战略区域)和“潜在新战略区域”(第三代战略区域)置于不同阶段“区域领跑者”的更替之中,即一方面要着力促进新战略性区域的尽快成长,另一方面要及早培育潜在新战略区域,同时要赋予第一代战略区域新的功能,从而形成“战略区域—新战略区域—潜在新战略区域”梯次推进的格局,把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接力棒”有序地传递下去,以共同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对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判断,总体上存在两种相反的结论和观点。一部分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持谨慎或者否定的态度;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如果采取有效措施,中国经济可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沿海与内地,东、中、西三大地带,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区等七大经济区。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区位、特殊的政策以及业已形成的先发优势,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十一五”以来,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增速开始慢于国内其他地区,在全国地位继续下降,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趋势开始加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政策效果明显;西部地区随着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亟待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

“战略区域—新战略区域—潜在新战略区域”需梯次推进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依靠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的第一代战略区域无法继续担当中国经济“区域领跑者”角色。所以,要把“新战略区域”(第二代战略区域)和“潜在新战略区域”(第三代战略区域)置于不同阶段“区域领跑者”的更替之中,即一方面要着力促进新战略性区域的尽快成长,另一方面要及早培育潜在新战略区域,同时要赋予第一代战略区域新的功能,从而形成“战略区域—新战略区域—潜在新战略区域”梯次推进的格局,把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接力棒”有序地传递下去,以共同支撑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遵循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陆海统筹、战略支撑作用明显,空间连续性和政策延续性强等原则,根据初步研究,第二代战略区域包括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哈(尔滨)长(春)城市群、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城市群等区域;第三代战略区域包括环北部湾地区、云南沿边地区、新疆及其沿边地区、吉林沿边地区、淮海经济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黄河上中游地区、汉江流域、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青海湟水谷地、黔中地区、滇中地区等。

第一代战略区域重在转型升级

第一代战略区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未来发展将以转型升级为主。包括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第二层次未来发展要兼顾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包括环渤海地区,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到2025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环渤海地区要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建设协调共进、产业体系统筹提升、市场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区域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如何引导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效转移,如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第一代战略区域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第二代战略区域要率先实现“四化同步”

第二代战略区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承载区域,也是我国新一轮区域经济调整和经济总量扩张的主要区域。根据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参照第一代战略区域的发展历程,这些新战略区域在今后保持15年的快速增长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这类区域要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率先实现“四化同步”。未来发展应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接力棒”作用。“承上”,即如何尽快成长为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要承载区,以及更好地承担第一代战略区域转移出来的功能。“启下”,即如何带动潜在新战略区域的成长。要特别注意如何避免第一代战略区域发展中走过的弯路。为了增强新战略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要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推进资源要素整合,探索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区域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城镇化对增加就业、带动投资和促进消费增长的巨大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第三代战略区域是重要增长极

第三代战略区域是支撑未来10—25年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增长极。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进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加快海洋资源开发;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网络;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国家宏观层面看,要妥善处理区域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平衡所导致的地区利益冲突等问题。从区域内部层面,要有效解决核心城市辐射作用不强、区域空间体系分布失衡等问题。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