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自古就是安身立命之本,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把严以修身放在首位,凸现了“严以修身”的重要地位,与我国传统文化高度契合、一脉相承。严以修身是做人做事之根本。党员干部作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理应成为严以修身的表率。
严以修身,贵在勤于修“心”。心正方能身正。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要不断改造内心世界,秉持公心,不忘初心,常怀爱心,扎好心灵篱笆,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秉持公心,始终明白“我是谁、为了谁”。即公正、大公无私之心。古之大贤者,必出于公心。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以国为重,不计前嫌,推荐管仲当上齐相,从而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了齐国霸业。唐代明相魏征不惧个人安危,多次犯颜直谏,几次险遭杀头,如果不是出于公心,是很难做到的。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一直为后世所敬仰。作为一个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写进党章的政党,我们党历来将公心放在极其重要的高度强调,这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周恩来、邓小平、习仲勋、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树立了大公无私的光辉典范。改革开放以来,相继涌现出了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杨善洲等众多一心为公的好干部,深受群众爱戴。无数事实证明,有公心者,必不为私利所迷,不为人情所困,为人行事就能不偏不倚。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作为人民的公仆,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明白“我是谁”、“为了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要时刻秉持一颗公心,事事出于公心,一心为公,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要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不忘初心,始终牢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是当初的心意,指事情一开始所抱持的信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人做事情,始终如一的保持当初的信念,最后就一定能得到成功。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强调,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历史警示我们,忘掉了初心,丢掉了信仰,就会导致红旗变色、江山易主。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产党自身信仰的坍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就是因为无数共产党人用忠诚、鲜血、生命坚守着“只要主义真”的崇高信念。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始终牢记“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兴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常怀爱心,始终做到“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爱是永恒的主旋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国儒家经典讲“仁者爱人”,资产阶级则讲“博爱”。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甚至把爱推至为人的本质,企图建立一种不分阶级阶层的爱的宗教。共产党人对人民的爱,既不同于上帝或君主居高临下式的爱,也不是慈善家们施舍怜悯式的爱,而是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情怀,是与人民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无私大爱。90多年来,共产党人留下了太多“爱的故事”,“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的雷锋,至今仍是广大群众爱戴和学习的榜样。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去世后,人们发现他留下的遗产只有两样: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现在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是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挚爱之情却始终如一。“常怀爱心和公心,方显公仆真本色”。党员干部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深怀爱民之心,把人民高高举过头顶,做到心中有民、敬民、爱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善听利民之言,善谋富民之策,多办惠民之事。
严以修身,重在勤于修“行”。修身内靠修“心”,外靠修“行”。要“静坐常思己过”,“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时时处处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常怀“能力不足”之忧,做勤奋学习的模范。人这辈子,谁都离不开学习。学习是生存和发展之需,就像灶台上的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就像漫长旅途中的加油站,是一种能量的补充。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问题,强调好学才能上进,号召全党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立身之本。要常怀“能力不足”之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历史学习,不断提高履职能力。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要认真研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与思、学与用、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常念“德行不足”之虞,做遵守道德的模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们党选拔干部,从来都是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根本标准。为什么要把德放在前边,而不把才放在前边?这是因为,就一个干部来讲,在德才不能兼备的时候,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相比,有才无德对社会的危害更大,因此我们更强调以德率才,以德润才。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来看,这些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大多也是从道德品质上出问题开始的。血的教训警示我们,加强党员干部德的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共产党员作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要严格执行党纪法规,更要带头遵守社会道德。要常念“德行不足”之虞,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必修课,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行影响和感染身边群众。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锤炼个人品德,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规、以德定行。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欲、慎微,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
常思“为民服务”之责,做敢于担当的模范。勇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李大钊“铁肩担道义”;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等,都体现了强烈的担当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我们共产党人而言,勇于担当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原则和职责所在。逆境顺境看胸襟,大事难事看担当。面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历史使命,面对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的殷切期盼,能不能担当、敢不敢担当、善不善担当,是对共产党人党性和能力的检验。要常思“为民服务”之责,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把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家庭、对工作的责任坚定地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要知责、守责、尽责,无论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忠于职守、敬业奉献、奋发有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官避事平生耻”。要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主动谋事、积极干事、努力成事,担责不误、临难不却、履险不惧。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
严以修身,必须勤于修“廉”。要敬畏法纪,敬畏权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廉洁从政、干净干事作为一生坚守的底线,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严守党的纪律,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的一个政治优势,是党的力量所在。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除了有科学理论指导和人民群众支持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铁的纪律作保证。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一度很强大,拥有800多万军队,但派系山头林立,党纪军纪松弛,犹如一盘散沙,我们党仅用3年时间,就取得了夺取全国政权的伟大胜利。蒋介石到台湾后总结失败教训,其中一条就是共产党有纪律,国民党没纪律。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严明的纪律,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严明党的纪律,全面从严治党。党员干部必须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在法律底线前架起带电的“高压线”,切实做到“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坚决杜绝“七个有之”的行为。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恪守用权底线,做行为上的“正直人”。权力是柄“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造福百姓;用得不好,则会伤人害己。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逾越法治轨道则必然祸国殃民。近年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依法用权、滥用权力,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党内外造成恶劣影响,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纵容亲属利用其职权擅权干政,大肆卖官鬻爵,把家搞成了“权钱交易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白恩培在任职云南省委书记期间,明目张胆出卖公权力,甘当老板的“办事员”、“马前卒”,大搞权钱交易。等待这些人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党员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这个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时刻守住秉公用权的底线。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行使权力的依归,坚持用权为民,竭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权不可任性。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敬畏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严防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要加强党性修养,公道正派、诚实正直,正确处理好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关系,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权力做交易。
坚守清廉本色,做经济上的“清白人”。清正廉洁对治国安邦、民风教化作用重大,历代贤明君主无不把清正廉洁作为从政之要、为官之本。禹、汤、文王、武王防治结合,有效遏制了贪腐,一时官风清明,河清海晏,被后世颂称为名王圣主。唐太宗开门纳谏,集思广益,群言畅达,在一定程度上将权力置于阳光下,君明则臣直,腐败的细菌不易滋长,成就了贞观盛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清正廉洁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干干净净做“官”,清清白白做人,并把“清正廉洁”作为评判一个干部是否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之一。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肃查处了周永康、徐才厚等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深得党心民心。要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练就一副“金钢不坏之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算好政治账、人生账、家庭账、经济账,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之堤。要带头遵纪守法,坚持依法办事,把廉洁从政、干净干事作为一生坚守的底线,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总之,修身是每一个人终身都要进行的课题。生命不息、修身不止。我们要把修身贯穿到自己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到为政、交友、做人、处事等日常行为中,这样我们的人生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